
在辦公室這個微型社會裡,茶水間常是最日常、卻也最具「臨場風險」的空間。別看它不過幾坪大,但每天總有小插曲上演。最近,我就在這裡學到一門非預期的課:「修練耐性與同理心」。
清潔阿姨的「大動作」清潔術
我們公司的清潔阿姨,做事非常勤快,效率驚人,拖把一下去、抹布一甩,彷彿和地板有仇似的。只是,這樣的執行力有時也會「過度展現」。例如,在她認真拖地時,拖把上的水有時候會如水舞表演般灑向四方,最倒楣的,常常就是正在旁邊泡茶、裝水的我。
那一瞬間,我只能靜靜地、優雅地後退三步,表面上鎮定,但我內心其實滿是無言,畢竟那是拖把水啊...
遠離風險比較安心
於是現在,我已經養成一個生存本能:只要一進茶水間看到清潔阿姨,我會立刻撤離現場。遠離風險,避免自己再次成為「受災戶」。
就像風險管理一樣,有些事件雖小,卻會影響情緒與工作節奏。與其抱怨,不如避開風暴中心,等下一個「安全窗口」再回來使用茶水間。
自我反思:我會不會犯同樣的錯?
反思這些經驗後,我也開始檢視自己是否有類似行為影響他人。像我自己在洗碗、洗手的時候,以前不曾注意水花可能潑濺到旁人。
現在,若我發現身邊有人,我會有意識地把水龍頭轉小一點,或是調整角度,避免造成他人的麻煩。這不只是禮貌,更是團隊合作中細緻的體現。
結語:從細節展現同理心
工作上常強調績效、效率與成果,但其實影響團隊氛圍的,往往是這些最不起眼的細節。一個不小心潑出的水花、一句沒說出口的體貼,都可能成為團隊信任感的關鍵轉折。
有時候,一位清潔阿姨的動作,會提醒我們什麼是無意間的影響力;而一個轉身讓位或關小水龍頭的動作,則展現的是有意識的同理與尊重。
在辦公室,無聲的水花會濺起波紋,而我們的心態,也可以決定這波紋是干擾,還是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