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會想,什麼樣的定義才符合「大人」呢?
成熟的心態、不怕失敗的精神、財富自由、組建家庭......?
這似乎是個複雜的議題,每個人心中應該都有著相似但又些許不同的答案。
那我們從技能方面切入好了,我覺得「大人」必須要會開車。
什麼時候讓我很真實的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其中一個應該是擁有駕照之後,我開始覺得自己像個大人。
小時候,我爸媽都很喜歡帶小朋友兜風,我跟我妹妹也很喜歡,坐在後座,開著車外的風景,感受新奇帶來的興奮感,我也好想自己兜風看看。
在我還沒有考到機車駕照之前,高三畢業後的暑假,我與高中同學們去南部遊玩,那時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是騎跟摩托車很類似的電動車,那是我第一次淺嚐騎車的感覺,也是第一次體會到騎車的快樂。
戴著耳機聽著「理想混蛋」的專輯,在炎熱的台南安平路上,朝著漁光島的方向,感受著騎車時迎面而來的涼風,大聲歌唱著《愚者》。
從南部回來沒多久,我順利的考到了機車駕照,在那之後我時常在半夜騎著媽媽給我的人生第一台機車,從崇德路騎向環中路,之後在寬敞的環中路上,提高轉速,感受速度帶來的快感,戴著耳機歌唱著《你要不要吃哈密瓜》,享受著台中的夏夜晚風。
我好像知道什麼是自由了,我迷戀上了兜風。
上了大學後,騎車除了通勤之外,更多時候成為了同儕間彼此聯繫的方式,大家騎著自己的摩托車,在台北市到處閒逛,盡情地在這座自己生命中的新城市裡,追求著成長自由後的快樂。
夜衝貓空,在文山寂靜的夜空下,在邀月,我們一邊喝著包種茶,伴著點點星星,一邊暢談著大學生活。
馳騁在復興南路上,前往星據點,在包廂裡大肆歌舞青春,直到太陽升起。
穿梭於車水馬龍的台北街頭,巡遍不同的咖啡廳,在繁忙的台北市裡,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沉澱自己。
機車帶給我們更多的可能性,創造出了許多值得細品的回憶。
但下雨的時候,可就沒有辦法這樣了。台北這個地方最鳥的就是潮濕,一直下雨,對機車族來說,下雨會使得騎車的樂趣大幅減少,更不用說下雨時的路況了,動都動不了,哪裡都能塞,連文山這種鄉下地方都能塞車,騎在指南路這種充斥公車的小路簡直就是地獄。
這種時候有個會開車的朋友就很重要了。
大學期間,我和朋友們也時常搭著其他人的車到處遊蕩,有車甚至能跑到基隆去看海,大幅度的增加探索的範圍。
尤其現在又有iRent這種共享汽車,只要有駕照,App一開,找到適合的車,便可跑遍大台北地區。
打完麻將之後,四人擠上車,上交流道後沿著國3與國1,順著蜿蜒的路抵達外木山觀海。夜晚的海,看不到,但可以聽到浪花拍打的聲音,可以感受到一陣陣帶有些許鹹味的海風,得以讓我們在腦中繪出海浪乘上消波快與岩岸的模樣,別有一番風味。除了觀海,也可以試著在海邊尋找夜釣客的身影,以及偕著一些燈光,猶如海上星星的漁船。
吹夠海風之後,再一同坐上車,前往朱添鮮魚號,來上一口熱呼呼的鮮魚味噌湯,再配上油脂味十足的鮭魚丼飯,結束這一趟小小的基隆夜遊行。
大學期間是我去過基隆最多次的時候。
當然,車子可不只能帶我們去基隆。
我們還有在冬天寒流之際,在西門町吃完肉次方之後,租上iRent,夜登擎天崗的壯舉。四個人都包得跟粽子一樣,一步步抵抗著寒風,冒著踩到牛糞的風險,踏上步道走上伸手不見五指的擎天崗,在登頂之後不到半小時便想盡快逃離體感十度以下的大草原,是場荒謬的夜遊,得虧燒肉帶來的熱能讓我們得以下山。
在我考到駕照之後,胎痕甚至不止於北部。
我考汽車駕照的原因始於跟學長的約定,我答應他要在他畢業之後,開車幫他載東西回彰化。於是歷經了一個月的駕訓班課程之後,得到了手排車的駕照。
拿到駕照後的第一次上路,又是一場牌局後的大早晨。我們戴著佈滿血絲的眼睛與厚重的睡意,在麥當勞吃完早餐後,學長便提議讓我載著大家練車,超級荒謬,更誇張的是其他人甚至還同意,只能說大學生就是大心臟不怕死。
於是,我們就到麥當勞後面的停車場租了一台iRent。頂著強烈的疲勞與緊張,我小心翼翼地開上馬路,一路沿著木柵路開到秀明路,在萬壽路轉彎,再開到指南路上經過學校,朝著道南橋前進,最後再回到久康街附近的停車場還車。
路途還算順利,不過結局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次上路,再加上載著其他人,我全程就像跟喜歡的女生待在一起一樣,小鹿亂撞,緊張到狂冒手汗。回到停車場要停車的時候誤把油門當煞車,差點喜提第一次車禍,整車睡意全消,也讓這趟練車之旅增添更多的刺激感。
後來還是不斷練車,朋友借我車在學校裡的山路與附近的道路上到處開來開去,我也慢慢熟悉開車的感覺,上路後的緊張感也越來越小。
不過到了與學長約定的那一天,情況又不太一樣了。
因為要幫學長載東西,我就得要跟家裡借車,那就必須自己把車從台中開到台北。雖然在這之前已經有過上高速公路的經歷,但沒有人陪伴便讓我焦慮不少,坐在車子裡的時候又啟動的高心律模式。
然而已經約定好的事就不能反悔,更不用說遲早都要自己一個人開車,我雙手緊握方向盤,深呼吸,就慢慢自己開往台北了。在順利抵達台北之後,我真的感覺自己是個大人了。
這之後我心臟大了許多,對於開車越來越熟稔,開始挑戰前往不同的地方。
在大雨天開上武嶺,在周末開到宜蘭,這些旅途讓我開車的經驗值與信心都增加不少,我也得到很多樂趣,同樣得到很多很棒的回憶。
開車載著家人的時候,也讓我十分的有成就感,換我帶爸媽兜風了,我真的長大了。
在那時,開車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也讓我覺得自己離成為大人非常接近。握著方向盤的時候,我就像是個舵手一樣,在海上自由航行,不畏風雨。對於即將成為大人這件事情我也非常期待。
我應該知道什麼是自由了,開車兜風確實能帶來自由。
沒錯,應該是這樣吧。
現在來看,大人喜歡開車兜風是因為只有那時候是自由的。
開始工作之後,開車往返台北與台中成為了一項任務,偶爾需要載著東西上台北,映在眼中的畫面不再是藍色的海景與蔥鬱的山路,而是漆黑的國道與綠色的道路指示牌。車上的聲音不是熱鬧的幹話與八卦,而是死板的測速照相提示與導航聲。開車開到想睡覺的時候沒有副駕駛跟你聊天或是換人開,而是得撐到休息站買包口香糖跟幾罐能量飲料在繼續上路。
開車不是兜風,而是為了生活。
只有在工作結束之後開到停車場,拉下駕駛座的椅背躺下,連上藍芽播放音樂之後,我才得以在這裡稍微感到自由。只有在沒有目的地的開車的時候,我才能感到自由。
我了解什麼是自由之後,我才知道他不是這麼容易能取得。
唯有在開車兜風的時候,我難得自由。
今天深夜的時候,台中到三義之間下著大雨,為了工作載東西,我必須在這個時間把車開上台北。雨非常大,把擋風玻璃打得模糊,高速公路上的積水藉著慣性順著前車的輪胎也一波波地打在擋風玻璃上,沿路橘色的燈光也透著雨滴讓視線變得更加模糊。
行車時的可視範圍小了非常多,前方距離數百公尺的橘色貨車也變得朦朧,與達達的水珠們混為一體,我不得不緊握方向盤,身體向前,雙眼仔細凝視著擋風玻璃前的道路,心情也緊張了起來。
於是我想起了第一次開車的心情,還有那一次大雨上武嶺的景象,那一天視野也因為大雨和霧模糊不清,我也一樣將緊握方向盤,身體向前,仔細盯著前面的路況。那時同車的好朋友提醒了我要開雙黃警示燈,這樣別台車才看得清楚。
雖然這次是我自己一個人開車,但我好像聽見了朋友的提醒,按下了警示燈。到了頭份之後,天氣才逐漸好轉,我也漸漸放鬆了下來,回到一般的開車姿勢,播放起了音樂,開始歌唱,好像在兜風一樣。
將近半個小時的路程,好像讓我駛過了這四年的一些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