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自己的,也只有自己能捨棄。》
願意快樂的人才能快樂
只有自己能讓自己快樂起來!
真的!如果一個人不想快樂,就算旁邊的人努力想讓他快樂,也做不到;即使朋友勉強逗他笑了,幾秒鐘之後,他照樣沉著臉、不快樂。快樂是自己的,而且,快樂也是自己所願意選擇的。除了重大事件,或是身體真的受傷,不然,只要願意快樂,就能快樂起來。所以,如果某個人不快樂,很可能的原因,是因為他自己有一些觀念,攔阻了自己快樂。
例如,在戀愛中的情侶吵架時,如果另外一方已經和解,也給出善意了,自己卻仍不快樂,也許,這個不快樂的理由是,他認為對方做得仍不足夠,或是他認為自己的情緒感受還不到位,如果條件還沒滿足,他就不願意快樂。
因此,到底是因為對方給善意,自己才快樂呢?還是自己願意快樂,自己才快樂呢?也許,並不是非黑即白,但,查爾斯這篇文章,既然主張快樂是自己的,當然是比較贊成:自己願意快樂才能快樂,如果自己不願意,別人做再多,自己也快樂不起來!
把快樂的鑰匙交給別人,就算別人拿鑰匙過來,也未必就開得了門!
如果快樂被關在某一道門之後,並且,這道門有一把鑰匙,只要拿鑰匙過來,就可以打開門,用這個比喻來討論,查爾斯要說:以快樂而言,門是否要打開,或者打開門之後能不能體驗到快樂,關鍵仍在自己身上。
(這裡談的「快樂」是指內心、永恆、沒有副作用、清澄的快樂,而不是短暫的、扭曲的、純粹感官、情緒發洩的娛樂。)
用比喻的說法,有時候,我們會「把鑰匙交給別人」,例如,對朋友說:「你能不能讓我快樂起來?」或者,不是說的這麼直接,但潛台詞的意思就是:「我快樂的鑰匙交給你,請你替我打開快樂之門,讓我快樂起來。」
也許,朋友努力努力,能讓自己「快樂」一些,然而,真實、永恆、別人無法奪走的快樂,只有自己能打開。想要獲得有意義的、內在的快樂,只有自己能為自己獲得。如果自己不願意,就算別人拿著「鑰匙」來開門,未必能打開,或者,似乎被打開了,卻體驗不到真實的快樂。
快樂是自己捨棄的
因此,如果一個人不快樂,大概是自己捨棄了快樂。這裡面有很多心理因素,在此不深入探討。
再談點生活中的事,例如,某人看到某則新聞,感覺非常憤怒,就讓自己停留在憤怒情緒之中,久久不能釋懷。請問:誰讓他不快樂呢?是這則新聞?是新聞裡面的人?還是他自己呢?
其實,他可以不點開新聞,或是不被新聞影響,或者雖然看了不快樂,但很快調整自己的心情,從不快樂的感受中走出來。這些都是可以做的。一直留在不快樂的情緒中,是他自己捨棄了該有的快樂,任憑自己留在「被新聞影響」的不快樂的情緒裡面。
在此,快樂是自己捨棄的!
快樂是自己的
快樂是自己的,請為你的快樂負起全部責任!

AI示意圖:為自己的快樂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