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三藏-相應部7.12 💠 Udaya-suttaṃ (興生經 / 烏達亞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清晨時候,他著衣持缽,進入舍衛城乞食,他來到名為烏逹亞的婆羅門家前,烏達亞佈施了飯食。 隔天,佛陀又來到烏達亞婆羅門的家門口,烏達亞第二次佈施了飯食。 第三天,佛陀依然來到烏逹亞婆羅門的家前,但這次,烏逹亞不再佈施,反倒以偈言譏諷佛陀: pakaṭṭhakoyaṃ samaṇo gotamo 喬達摩沙門真煩 punappunaṃ āgacchatī 貪愛美食一再來 佛陀也以偈言回覆:

佛陀法語 | 關於佈施

佛陀法語 | 關於佈施

Punappunañceva vapanti bījaṃ 種子一再被播下 punappunaṃ vassati devarājā 天神一再令雨降 Punappunaṃ khettaṃ kasanti kassakā 農夫一再地耕田 punappunaṃ dhaññamupeti raṭṭhaṃ 穀物一再入國倉 Punappunaṃ yācakā yācayanti 乞食者一再乞討 punappunaṃ dānapatī dadanti 施食者一再佈施 Punappunaṃ dānapatī daditvā 施者一再地給予 punappunaṃ saggamupenti ṭhānaṃ 實於天界留一席

佛陀法語 | 關於輪迴

佛陀法語 | 關於輪迴

Punappunaṃ khīranikā duhanti 酪農一再擠牛乳 punappunaṃ vaccho upeti mātaraṃ 母牛一再生小牛 Punappunaṃ kilamati phandati ca 一再疲倦與戰慄 punappunaṃ gabbhamupeti mando 愚者一再入母胎 Punappunaṃ jāyati mīyati ca 一再出生又死亡 punappunaṃ sivathikaṃ haranti 一再被送入墳場 Maggañca laddhā apunabbhavāya 了知不生之道法 na punappunaṃ jāyati bhūripañño 智者將不再出生​ 烏逹亞聽完偈言後,立刻發現了自己的錯誤,並 他禮讚佛陀的開示,並請佛陀接受他為在家皈依弟子。 ----

一直重複做到事情,最後會變成習慣, 養成了習慣,就會不自覺地一直重返做相同的身行、口行或意行。 心受到在反覆的薰習,就如同人們反覆用香水噴灑在身上,久而久之,這些身口意行,就如同香氣一般,黏著在「心」之上,這便是「習氣」。 良善的身口意行,會如花朵那般散發令人喜悅的香氣。 不善的身口意行,會如糞便那般散發令人退避三舍的臭氣。 這便是佛陀在本經之開示的重點「一再」--反覆、重複的力量。 佛陀很直接了當地說出:佈施可以帶來往生天界的福報。 若是佛教徒,都恨不得有供養佛陀的機會,這位婆羅門過去必然有其因緣,所以佛陀才三次造訪,讓他供養。 憑此功德,若得以轉生天界,必然有享用不盡的快樂! 不過,佛陀傳法不是要我們轉生天界,他開示「無常」、「苦」、「無我」的三共相,最大的目的是使能使人明白輪迴的過患,以至於能生起出離輪迴的意願。 因此,他在第二段,一再重複的力量,使眾生不斷地在生與死之前來來回回,無有止息。 在佛陀出世之前,哲學家、宗教家、思想家們也都或多或少看的輪迴的可怕,但他們並沒有提出可以徹底這個苦的方法。 但,佛陀不僅明白解釋「苦」、也告訴我們「苦是怎麼原因造成的」,他親身先證得了「苦滅」,證明了「滅苦之道」存在且保證有效。 這便是佛陀的教法,與其他宗教師不同之處。 佛陀出生難、能得人身難、聽聞佛法難。 在仍能聽見佛陀的正法的現在,我們應該要把握難得難得難得的因緣,好好修行。 我們或許不知道自己未來會往生何處,但若能證得不生之果,那麼肯定就不會再經歷死亡與無止盡的一再輪迴。 ---- 本經的聞法者名為Udaya,音譯:烏逹亞,字義是:生起、成長、增加、利益(特別指經濟方面) 大部分的經名譯文都直接採用音譯,但我覺得可以標注一下名字背後的涵義,有助於讓讀者更了解佛陀會主動去到某處、對某人或某些人傳法,都是因為他具備「大悲智」,可以看出哪些眾生在聽完法的開示之後,會得到大利益。 所以才另備註經文譯名「興生」

在佛陀所說的第一段偈言中,使用了“devarājā”,此字為天神之王,以傳統的婆羅門教的觀念來說,指的是「大梵天主」

佛陀以此說詞來比喻重複的力量,是未了使婆羅門容易體會理解,當然不是說,大梵天主可以隨心任意地呼風喚雨。

使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來說明各種法,他不會要求一般居士理解專門的名詞,反倒是會用普通人都聽得懂的話來說沒深奧的法意,這是只有佛陀才做得到的善巧高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佛陀的智慧寶庫
1會員
42內容數
透過學習巴利三藏的經藏、律藏、論藏,累積波羅蜜、藉佛法僧三寶之力,願早日解脫輪迴之苦。
佛陀的智慧寶庫的其他內容
2025/07/31
某個時候,佛陀來到馬嘎達國(Magadhan,古譯“摩揭陀)的南山附近,那裡有座名為「一梗」的村莊。 在那村莊中,住著一位巴拉德瓦賈族姓的農耕大戶婆羅門,名叫「卡西」。當時正值播種季節,卡西準備了五百隻犁和相等數量的軛,準備進行播種作業。
Thumbnail
2025/07/31
某個時候,佛陀來到馬嘎達國(Magadhan,古譯“摩揭陀)的南山附近,那裡有座名為「一梗」的村莊。 在那村莊中,住著一位巴拉德瓦賈族姓的農耕大戶婆羅門,名叫「卡西」。當時正值播種季節,卡西準備了五百隻犁和相等數量的軛,準備進行播種作業。
Thumbnail
2025/07/30
某一段時間,佛陀住在枸薩羅(Kosala,古譯:拘薩羅)城的一個樹林中。 那段時期,一位巴拉德瓦賈族姓的婆羅門-Bahudhīti(巴胡迪提)也來到這座樹林中,想要找尋他已經遺失六天的十四頭公牛。
Thumbnail
2025/07/30
某一段時間,佛陀住在枸薩羅(Kosala,古譯:拘薩羅)城的一個樹林中。 那段時期,一位巴拉德瓦賈族姓的婆羅門-Bahudhīti(巴胡迪提)也來到這座樹林中,想要找尋他已經遺失六天的十四頭公牛。
Thumbnail
2025/07/29
某日,佛陀來到枸薩拉(Kosala,古譯:拘薩羅)國的孫達利卡河邊,蒙著頭巾,坐在一棵大樹下。 一位巴拉德瓦賈族姓的婆羅門,名為孫達利卡,在河邊做完了火祀後,想要將祭祀梵天的剩餘物,供養其他的修行人。 他環顧四周,發現了蒙著頭巾的佛陀,覺得此人應該是修行人,便帶著殘餘的供品和水瓶走了過去。
Thumbnail
2025/07/29
某日,佛陀來到枸薩拉(Kosala,古譯:拘薩羅)國的孫達利卡河邊,蒙著頭巾,坐在一棵大樹下。 一位巴拉德瓦賈族姓的婆羅門,名為孫達利卡,在河邊做完了火祀後,想要將祭祀梵天的剩餘物,供養其他的修行人。 他環顧四周,發現了蒙著頭巾的佛陀,覺得此人應該是修行人,便帶著殘餘的供品和水瓶走了過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淨飯王要五比丘去陪 釋迦牟尼佛,隨侍在側伺候祂、保護祂,五個人後來都跑到鹿野苑去。後面三個人,當釋迦牟尼佛修苦行接受牧羊女供養,正常的飲食、洗澡(在河水裡洗澡),說:「哎!我跟你苦行,你竟然接受牧羊女的乳糜(羊奶稀飯)」也離棄祂。是不是很沒道理?所以,「修行」要行不苦不樂中道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淨飯王要五比丘去陪 釋迦牟尼佛,隨侍在側伺候祂、保護祂,五個人後來都跑到鹿野苑去。後面三個人,當釋迦牟尼佛修苦行接受牧羊女供養,正常的飲食、洗澡(在河水裡洗澡),說:「哎!我跟你苦行,你竟然接受牧羊女的乳糜(羊奶稀飯)」也離棄祂。是不是很沒道理?所以,「修行」要行不苦不樂中道
Thumbnail
正值僧眾結夏安居,在此期間最殊勝的供養就是四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接著佛陀召集僧眾,並教誡︰「從今以後,當看病比丘,病者不可不看,若有欲供養我者,當供養病人。」《分別業報略經》:「若人施醫藥,後生得無病,長壽常安樂,具足色力財;無量百千世,不經疫疾劫,終遇法醫王,永拔生死根。」
Thumbnail
正值僧眾結夏安居,在此期間最殊勝的供養就是四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接著佛陀召集僧眾,並教誡︰「從今以後,當看病比丘,病者不可不看,若有欲供養我者,當供養病人。」《分別業報略經》:「若人施醫藥,後生得無病,長壽常安樂,具足色力財;無量百千世,不經疫疾劫,終遇法醫王,永拔生死根。」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佛說盂蘭盆經》:「若能以飯食、臥具、醫藥供養十方僧眾,藉此十方僧眾清淨共修,功德迴向之力,能使供養者,往昔七世父母、六親眷屬得遠離三惡道,現世父母及其本人,長壽無病無惱,衣食自然具足,身心安樂。」「七世父母」,多世的父母;「無惱」,沒有憂惱的意思。(供養僧眾)功德力很大,在《佛說盂蘭盆經》
Thumbnail
《佛說盂蘭盆經》:「若能以飯食、臥具、醫藥供養十方僧眾,藉此十方僧眾清淨共修,功德迴向之力,能使供養者,往昔七世父母、六親眷屬得遠離三惡道,現世父母及其本人,長壽無病無惱,衣食自然具足,身心安樂。」「七世父母」,多世的父母;「無惱」,沒有憂惱的意思。(供養僧眾)功德力很大,在《佛說盂蘭盆經》
Thumbnail
每年的農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是佛教的「結夏安居」期間。在這三個月裡,僧眾收攝身心、精進修行、致力修行,故諸佛菩薩皆歡喜讚嘆,也是大眾供僧護法的殊勝因緣。其中最殊勝的供養,就是四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Thumbnail
每年的農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是佛教的「結夏安居」期間。在這三個月裡,僧眾收攝身心、精進修行、致力修行,故諸佛菩薩皆歡喜讚嘆,也是大眾供僧護法的殊勝因緣。其中最殊勝的供養,就是四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偉大人天導師佛陀宣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的緣起,是為了救度一位「善住天子」。在佛陀住世時期,有一位天界的善住天子,突然聽到一個聲音,告訴祂福報即將享盡,七日後將會死亡;命終之後,會投生到娑婆世界受輪迴之苦,先投胎做七種畜生身,然後墮落地獄;從地獄出來後,才能得生人身,但會生在貧窮卑賤之家,而且在娘胎內
Thumbnail
偉大人天導師佛陀宣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的緣起,是為了救度一位「善住天子」。在佛陀住世時期,有一位天界的善住天子,突然聽到一個聲音,告訴祂福報即將享盡,七日後將會死亡;命終之後,會投生到娑婆世界受輪迴之苦,先投胎做七種畜生身,然後墮落地獄;從地獄出來後,才能得生人身,但會生在貧窮卑賤之家,而且在娘胎內
Thumbnail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前言:   此分宜和〈無為福勝分第十一〉合在一起看,再與〈依法出生分第八〉對比做參照。須菩提
Thumbnail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前言:   此分宜和〈無為福勝分第十一〉合在一起看,再與〈依法出生分第八〉對比做參照。須菩提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