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清晨時候,他著衣持缽,進入舍衛城乞食,他來到名為烏逹亞的婆羅門家前,烏達亞佈施了飯食。 隔天,佛陀又來到烏達亞婆羅門的家門口,烏達亞第二次佈施了飯食。 第三天,佛陀依然來到烏逹亞婆羅門的家前,但這次,烏逹亞不再佈施,反倒以偈言譏諷佛陀: pakaṭṭhakoyaṃ samaṇo gotamo 喬達摩沙門真煩 punappunaṃ āgacchatī 貪愛美食一再來 佛陀也以偈言回覆:

佛陀法語 | 關於佈施
Punappunañceva vapanti bījaṃ 種子一再被播下 punappunaṃ vassati devarājā 天神一再令雨降 Punappunaṃ khettaṃ kasanti kassakā 農夫一再地耕田 punappunaṃ dhaññamupeti raṭṭhaṃ 穀物一再入國倉 Punappunaṃ yācakā yācayanti 乞食者一再乞討 punappunaṃ dānapatī dadanti 施食者一再佈施 Punappunaṃ dānapatī daditvā 施者一再地給予 punappunaṃ saggamupenti ṭhānaṃ 實於天界留一席

佛陀法語 | 關於輪迴
一直重複做到事情,最後會變成習慣, 養成了習慣,就會不自覺地一直重返做相同的身行、口行或意行。 心受到在反覆的薰習,就如同人們反覆用香水噴灑在身上,久而久之,這些身口意行,就如同香氣一般,黏著在「心」之上,這便是「習氣」。 良善的身口意行,會如花朵那般散發令人喜悅的香氣。 不善的身口意行,會如糞便那般散發令人退避三舍的臭氣。 這便是佛陀在本經之開示的重點「一再」--反覆、重複的力量。 佛陀很直接了當地說出:佈施可以帶來往生天界的福報。 若是佛教徒,都恨不得有供養佛陀的機會,這位婆羅門過去必然有其因緣,所以佛陀才三次造訪,讓他供養。 憑此功德,若得以轉生天界,必然有享用不盡的快樂! 不過,佛陀傳法不是要我們轉生天界,他開示「無常」、「苦」、「無我」的三共相,最大的目的是使能使人明白輪迴的過患,以至於能生起出離輪迴的意願。 因此,他在第二段,一再重複的力量,使眾生不斷地在生與死之前來來回回,無有止息。 在佛陀出世之前,哲學家、宗教家、思想家們也都或多或少看的輪迴的可怕,但他們並沒有提出可以徹底這個苦的方法。 但,佛陀不僅明白解釋「苦」、也告訴我們「苦是怎麼原因造成的」,他親身先證得了「苦滅」,證明了「滅苦之道」存在且保證有效。 這便是佛陀的教法,與其他宗教師不同之處。 佛陀出生難、能得人身難、聽聞佛法難。 在仍能聽見佛陀的正法的現在,我們應該要把握難得難得難得的因緣,好好修行。 我們或許不知道自己未來會往生何處,但若能證得不生之果,那麼肯定就不會再經歷死亡與無止盡的一再輪迴。 ---- 本經的聞法者名為Udaya,音譯:烏逹亞,字義是:生起、成長、增加、利益(特別指經濟方面) 大部分的經名譯文都直接採用音譯,但我覺得可以標注一下名字背後的涵義,有助於讓讀者更了解佛陀會主動去到某處、對某人或某些人傳法,都是因為他具備「大悲智」,可以看出哪些眾生在聽完法的開示之後,會得到大利益。 所以才另備註經文譯名「興生」
在佛陀所說的第一段偈言中,使用了“devarājā”,此字為天神之王,以傳統的婆羅門教的觀念來說,指的是「大梵天主」
佛陀以此說詞來比喻重複的力量,是未了使婆羅門容易體會理解,當然不是說,大梵天主可以隨心任意地呼風喚雨。
使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來說明各種法,他不會要求一般居士理解專門的名詞,反倒是會用普通人都聽得懂的話來說沒深奧的法意,這是只有佛陀才做得到的善巧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