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當「不可能先生」!——失敗主義、AI時代,與打破預言的勇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兒子的「失敗預言」

最近我們家多了一位「未來先知」——正是我兒子!有一天,我和妹妹像修理工一樣,滿頭大汗地拆解壞掉的玩具,正準備大展身手。兒子這時站在一旁,眉頭一皺、語氣篤定地說:「這應該修不好吧?」彷彿現場多了一位工程監工。換個場景,太太準備和寶可夢對戰,手機才剛進入選角畫面,兒子又搶先發表高見:「這個應該會輸吧!」那語氣像極了電視評論員,還沒開打就先預告結局。乍聽之下只是孩子隨口一說,但細細品味,這其實是個充滿哲理的現象——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失敗主義」(defeatism)。

失敗主義的心理根源

為什麼有人總是預測最壞的結果?其實,這樣的「失敗預言」不只是一種消極,更是一種無形的自我保護機制。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自我防衛機制」(self-defensive attribution, 參考:Blaine & Crocker, 1993),讓個體在面對未知時,選擇降低心理風險。

  • 降低失敗的挫折感:先說出「應該不會成功」,一旦真的失敗,就能「證明」自己早有預見,反而減輕挫折。這類「預期負向結果」的心理策略,可減緩挫折與羞恥感(參考:Norem & Cantor, 1986, Defensive pessimism)。
  • 避免承擔責任或努力:站在旁邊觀望比主動參與來得輕鬆,萬一真的失敗,也不會被責怪。這種「事先撇清」常見於自我效能感較低或過去多次失敗的人。
  • 追求「先知」的成就感:如果大家真的失敗了,這種「我早就說過」的預測,會讓人感覺比努力的人更聰明。這類「先知角色」的心理滿足,有時比實際參與還來得強烈。

心理學家Norem與Cantor提出的「防禦性悲觀主義」(Defensive Pessimism)就是一個相關理論:有些人會刻意預設最壞情境,以維持自我保護或降低失望的衝擊,長期下來,這樣的態度卻也會限制自身的成長與冒險(Norem & Cantor, 1986)。

職場裡的「失敗主義前輩」

其實這種心態不只出現在小孩身上,長大後更容易出現在職場裡。你一定遇過那種資深前輩,在你試圖用新方法解決主管交辦的任務時,總會在旁邊說:「這我以前都試過了,沒辦法啦!」、「這個不可能成功!」

但這個時代變了,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步,尤其是AI與數位轉型的浪潮,有許多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居然變成了日常。例如以前人工一週做不完的數據分析,現在一個AI模型幾分鐘就能搞定;甚至許多「這不可能」、「以前絕對做不到」的專案,近年也一一實現。

這些「不可能」之所以成為現實,往往不是因為難度降低,而是我們願意相信,敢於嘗試新的技術和做法。表面上,資深前輩的提醒好像是經驗的傳承,但潛意識裡卻可能是不自覺地對新嘗試潑冷水。這樣的「先知型失敗主義」不僅讓團隊失去動力,更會慢慢形成一種「不要努力,因為沒用」的文化。

失敗主義對職場文化的傷害

  1. 抑制創新:每當新想法或新技術出現時,總有人第一時間潑冷水、否定可能性,團隊就很難有突破。有時候,只要一句「這做不到」,原本充滿潛力的想法就胎死腹中,連AI的導入、流程自動化這類能改變公司競爭力的專案都無法起步。
  2. 壓抑努力的同仁熱情:對於那些還懷有熱情、願意投入努力的同仁來說,最怕的就是聽到資深員工的「失敗預言」。一兩次還能忍,聽久了真的會懷疑自己的判斷力與價值。長此以往,不僅讓年輕同仁失去動力,也會讓整個團隊陷入一種「多做多錯,乾脆不要冒險」的氛圍。
  3. 形成負面循環:當團隊裡流行的不是「怎麼做到」,而是「這做不到」時,大家都選擇保守、消極,遇到困難就先退縮,不敢嘗試新的可能性。久而久之,團隊會失去活力,企業更容易錯失因技術突破帶來的新機會,甚至在AI革命的浪潮中被淘汰。

打破預言的時刻:屬於行動者的奇蹟

預測失敗很容易,因為你永遠不會錯;但敢於相信、敢於參與,才有機會改變世界。下次當你想說「這沒可能」時,不妨先暫停三秒,試著問問自己:「如果這一次我們真的成功了,會不會就是新的奇蹟?」真正的成就,永遠屬於那些願意邁出一步、選擇相信的人。不要只做看戲的觀眾,勇敢當那個創造故事的人。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yle的人文與科技
1會員
13內容數
把技術當畫筆,內容當橋梁,連結人與AI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暑假帶著孩子們東奔西跑,連上班都帶著他們進公司(自家經營的小公司)。 今天我準備開始工作,整理一下心情,把東西定位,這時我注意到我兒子,從下車開始到坐在椅子上,他已經將手機打開,沉靜在自己的網路世界,我猜他在看短影片,有時候笑有時候皺眉。他沒有跟任何一個人說話,大家在旁邊你一言我一語的聊天,不知道
Thumbnail
暑假帶著孩子們東奔西跑,連上班都帶著他們進公司(自家經營的小公司)。 今天我準備開始工作,整理一下心情,把東西定位,這時我注意到我兒子,從下車開始到坐在椅子上,他已經將手機打開,沉靜在自己的網路世界,我猜他在看短影片,有時候笑有時候皺眉。他沒有跟任何一個人說話,大家在旁邊你一言我一語的聊天,不知道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將會不定時發表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https://r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將會不定時發表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https://r
Thumbnail
作者透過教育背景回憶家中大女兒對於「準備好」的困惑,反思教育體制與實際應用的落差,分享商業創業的基本邏輯,強調快速行動的重要性,並希望讓兩個女兒能夠理解和運用商業思維。
Thumbnail
作者透過教育背景回憶家中大女兒對於「準備好」的困惑,反思教育體制與實際應用的落差,分享商業創業的基本邏輯,強調快速行動的重要性,並希望讓兩個女兒能夠理解和運用商業思維。
Thumbnail
這是一個母親觀察到孩子數學學習困難的故事,母親透過對話與陪伴幫助孩子慢慢克服挑戰,故事中分享了培養孩子解題勇氣的方法與心得。
Thumbnail
這是一個母親觀察到孩子數學學習困難的故事,母親透過對話與陪伴幫助孩子慢慢克服挑戰,故事中分享了培養孩子解題勇氣的方法與心得。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父母面臨的如何在人工智慧時代培養孩子的問題以及他們的角色和挑戰。父母在面對技術帶來的挑戰時,需要積極參與和引導子女的成長發展,鼓勵子女積極適應變化,培養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父母面臨的如何在人工智慧時代培養孩子的問題以及他們的角色和挑戰。父母在面對技術帶來的挑戰時,需要積極參與和引導子女的成長發展,鼓勵子女積極適應變化,培養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Thumbnail
教育孩子思考和判斷的任務是每位家長的責任與使命。這不僅僅是為了他們在學業上取得成功,更是為了讓他們在未來面對各種挑戰時能夠自信地做出正確的抉擇。要培養這樣的能力,家長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空間去思考問題,而不是一味地灌輸答案。透過提出開放式問題,鼓勵他們尋找多種解決方案......
Thumbnail
教育孩子思考和判斷的任務是每位家長的責任與使命。這不僅僅是為了他們在學業上取得成功,更是為了讓他們在未來面對各種挑戰時能夠自信地做出正確的抉擇。要培養這樣的能力,家長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空間去思考問題,而不是一味地灌輸答案。透過提出開放式問題,鼓勵他們尋找多種解決方案......
Thumbnail
親愛的家長們,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擾? 孩子總是只想玩,不想學習。 孩子總是怕失敗,不敢嘗試新事物。 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自信。 如果您有這些困擾,那麼[內在成就感]一定是你的下一步。 這一集節目, 子玲老師訪談[內在成就]作者愛瑞克, 來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養成喔!
Thumbnail
親愛的家長們,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擾? 孩子總是只想玩,不想學習。 孩子總是怕失敗,不敢嘗試新事物。 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自信。 如果您有這些困擾,那麼[內在成就感]一定是你的下一步。 這一集節目, 子玲老師訪談[內在成就]作者愛瑞克, 來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養成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