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失敗預言」
最近我們家多了一位「未來先知」——正是我兒子!有一天,我和妹妹像修理工一樣,滿頭大汗地拆解壞掉的玩具,正準備大展身手。兒子這時站在一旁,眉頭一皺、語氣篤定地說:「這應該修不好吧?」彷彿現場多了一位工程監工。換個場景,太太準備和寶可夢對戰,手機才剛進入選角畫面,兒子又搶先發表高見:「這個應該會輸吧!」那語氣像極了電視評論員,還沒開打就先預告結局。乍聽之下只是孩子隨口一說,但細細品味,這其實是個充滿哲理的現象——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失敗主義」(defeatism)。
失敗主義的心理根源
為什麼有人總是預測最壞的結果?其實,這樣的「失敗預言」不只是一種消極,更是一種無形的自我保護機制。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自我防衛機制」(self-defensive attribution, 參考:Blaine & Crocker, 1993),讓個體在面對未知時,選擇降低心理風險。
- 降低失敗的挫折感:先說出「應該不會成功」,一旦真的失敗,就能「證明」自己早有預見,反而減輕挫折。這類「預期負向結果」的心理策略,可減緩挫折與羞恥感(參考:Norem & Cantor, 1986, Defensive pessimism)。
- 避免承擔責任或努力:站在旁邊觀望比主動參與來得輕鬆,萬一真的失敗,也不會被責怪。這種「事先撇清」常見於自我效能感較低或過去多次失敗的人。
- 追求「先知」的成就感:如果大家真的失敗了,這種「我早就說過」的預測,會讓人感覺比努力的人更聰明。這類「先知角色」的心理滿足,有時比實際參與還來得強烈。
心理學家Norem與Cantor提出的「防禦性悲觀主義」(Defensive Pessimism)就是一個相關理論:有些人會刻意預設最壞情境,以維持自我保護或降低失望的衝擊,長期下來,這樣的態度卻也會限制自身的成長與冒險(Norem & Cantor, 1986)。
職場裡的「失敗主義前輩」
其實這種心態不只出現在小孩身上,長大後更容易出現在職場裡。你一定遇過那種資深前輩,在你試圖用新方法解決主管交辦的任務時,總會在旁邊說:「這我以前都試過了,沒辦法啦!」、「這個不可能成功!」
但這個時代變了,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步,尤其是AI與數位轉型的浪潮,有許多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居然變成了日常。例如以前人工一週做不完的數據分析,現在一個AI模型幾分鐘就能搞定;甚至許多「這不可能」、「以前絕對做不到」的專案,近年也一一實現。
這些「不可能」之所以成為現實,往往不是因為難度降低,而是我們願意相信,敢於嘗試新的技術和做法。表面上,資深前輩的提醒好像是經驗的傳承,但潛意識裡卻可能是不自覺地對新嘗試潑冷水。這樣的「先知型失敗主義」不僅讓團隊失去動力,更會慢慢形成一種「不要努力,因為沒用」的文化。
失敗主義對職場文化的傷害
- 抑制創新:每當新想法或新技術出現時,總有人第一時間潑冷水、否定可能性,團隊就很難有突破。有時候,只要一句「這做不到」,原本充滿潛力的想法就胎死腹中,連AI的導入、流程自動化這類能改變公司競爭力的專案都無法起步。
- 壓抑努力的同仁熱情:對於那些還懷有熱情、願意投入努力的同仁來說,最怕的就是聽到資深員工的「失敗預言」。一兩次還能忍,聽久了真的會懷疑自己的判斷力與價值。長此以往,不僅讓年輕同仁失去動力,也會讓整個團隊陷入一種「多做多錯,乾脆不要冒險」的氛圍。
- 形成負面循環:當團隊裡流行的不是「怎麼做到」,而是「這做不到」時,大家都選擇保守、消極,遇到困難就先退縮,不敢嘗試新的可能性。久而久之,團隊會失去活力,企業更容易錯失因技術突破帶來的新機會,甚至在AI革命的浪潮中被淘汰。
打破預言的時刻:屬於行動者的奇蹟
預測失敗很容易,因為你永遠不會錯;但敢於相信、敢於參與,才有機會改變世界。下次當你想說「這沒可能」時,不妨先暫停三秒,試著問問自己:「如果這一次我們真的成功了,會不會就是新的奇蹟?」真正的成就,永遠屬於那些願意邁出一步、選擇相信的人。不要只做看戲的觀眾,勇敢當那個創造故事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