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將昨天發表的第一篇文章,關於怎麼選定以文字創作當微創業的主軸,拿給兩位女兒看,想從她們身上獲得一些反饋。小女兒維持一貫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大女兒則提出一個她認為很關鍵的問題:「爸爸,為什麼你這麼有勇氣,說開始寫作,就開始寫作呢?」,再問之下,才知道大女兒自認她不會這麼勇敢地踏出 ”開始” 這第一步。可是當再繼續追問下去:「為什麼不敢呢? 」,卻只見大女兒靦腆地笑一笑,說:「沒有什麼理由啊,只是覺得如果和爸爸一樣的情況下,換成是我的話,一定是不敢的。」
這就讓筆者不禁開始思考,大女兒自認不敢的背後原因,到底是什麼? 考量到女兒的生活圈和平常閱讀的書籍,突然驚覺,問題是不是出在學校教育上? 回過頭想想筆者自己的求學階段,為了應付各種考試,總是準備再準備,目標就是在考試中取得高分,最好是滿分,以此驗證自己將課本內所有東西,都塞進了腦袋,並且可以隨時取出,好應對一道道刁鑽的考題。甚至有的同學因為距離滿分或是期望中的分數相差甚遠,就不免冒出一個想法 “還沒準備好”。更可能因為 “還沒準備好” 的想法,讓同學在面對升高中或是升大學的考試時,因為信心不足,而考砸了關鍵一試,從而掉了好幾個志願,又因此自認落到了和一同畢業的同儕間的後半段,繼續 “還沒準備好” 的心理地獄輪迴。
對照到兩女兒身上,突然發現這種準備考試的邏輯,即便是在現在的升學體制中,依然成立。或許這就是大女兒之所以認為 ”開始” 是這麼困難,因為她覺得爸爸還沒有準備好當文字創作者;覺得爸爸並沒有這麼多的素材可以持續寫作;覺得爸爸的理工腦袋和寫作完全沾不上邊;覺得爸爸平常很忙,怎麼會有時間寫作? 總之,不管從客觀條件或者是主觀條件,都不覺得爸爸準備好了。沒有準備好,卻敢開始執行,讓她滿滿的困惑,因為爸爸的作法,和在學校裡準備考試的邏輯,完全對應不上啊!
當釐清了這些緣由之後,筆者對兩女兒解釋,在創業路上,或是常見的商業模式裡,先衝了再說,才是常態。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當年搶先多數公司前頭推出的iPhone,至今還在持續迭代更新,持續熱賣。商業基本邏輯就是先做了再說,快速的產出,快速的推廣,快速的收集意見,快速的開發新一代機型。快,才能搶占市場;快,才能迅速收集使用者意見,開發新一代的產品;快,才能推陳出新,繼續擴大佔有市場份額;快,才能在競爭對手還沒反應過來之前,設下一道道技術和口碑門檻,進一步鞏固產品在市場裡的領先地位。
沒有準備好卻要開始行動,對目前的筆者而言,真的不是什麼大問題。筆者有幸在出社會之後,靠著自學,於腦海中建立了這一套商業邏輯,並且運用自如。但是對兩位仍在中學階段,為升學努力的學生來說,無異於天方夜譚。因為學校不會教、沒能力教、不知道怎麼教、更沒機會於學生的實作中教。希望筆者的身體力行,能讓兩女兒印象深刻,並且在日後不只記得,更能隨時運用自如這套商業邏輯,自在地踏出任何事情的開始第一步。
最後,感謝自己突如其來的微創業實驗,將自己創業的過程和遭遇的困難給孩子第一線觀察。感謝平常和孩子維持良善的關係,才能有這樣親子間經驗分享討論的時刻。更感謝太座無條件的支持,讓筆者得以擠出寶貴的時間繼續寫作。
期待在下一篇文稿裡,繼續和大家分享筆者的親子創業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