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 我是 Andy CY
最近剛看完 Netflix 的影劇《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看完之後給了我很多刺激與靈感,尤其是關於家庭、親子關係的議題,讓我延伸去看了一本收藏很久但一直沒有看完的社會學書《壓縮現代性下的韓國:轉型中的家族政治經濟學》,書中以韓國為歷史背景,分析了韓國社會對於家庭意識形態的轉變,我們今天一起來聊聊現代家庭關係。
為什麼重要?
家庭是連結個人與社會的關鍵角色,當亞洲社會在短短 50 年壓縮完成西方國家 2-300 年的政治、經濟轉型時,人們的價值觀不一定能及時跟上,導致現在社會中的家庭意識形態多元並存,我們一起來梳理亞洲社會的家庭意識形態
在這期的內容將涵蓋:
- 從混沌少年時看家庭的困境
- 社會極短時間內完成轉型,造成價值觀混雜
- 壓縮現代性帶出的四種家庭意識形態
- 儒家家庭主義:重視地位
- 工具家庭主義:強調競爭
- 情感家庭主義:家是避風港
- 個人家庭主義:生活的選擇
- 家庭意識形態的多元共存
- 當家庭的功能性超載,人們就會開始逃離家庭
- 政府與家庭之間的緩衝——社區
- 結語:社會變遷改變了個人與家庭的關係
從混沌少年時看家庭的困境
《混沌少年時》的劇情圍繞在一名青少年 Jaime 涉嫌殺害一名女同學開始,我們將從 Jaime 的個人視角、學校視角、家庭視角,來看這起事件背後盤根錯節的原因,詳細的劇情歡迎大家去看原片,或是其他影劇解說,我想直接切入影集中的第四集,關於 Jaime 的家庭。
在第四集中,我們回到 Jaime 的家庭中,儘管兒子 Jaime 已經在看守所被關押,Jaime 的父母 Eddie, Manda 仍然維持很好的感情,但是可以感受到因為兒子的犯罪行為,在整個家庭中彷彿有一個不能被碰觸到的傷口,Eddie 在對白中提到他是多希望自己做一個好爸爸,相比於他小時候被他爸爸鞭打,他已經努力改變了教育小孩的方式,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爸爸,但最終卻還是教出了 Jaime 這樣的小孩,難道這代表他是一個不好的父親嗎?我覺得 Eddie 沒有錯,他已經努力做到最好了,但現實就是他們做了這麼多,但最終依然是失敗了,就像劇中 Eddie 最後說的:「或許我們可以再多做一點」,這種無奈與無力感也是真實存在的,但我覺得這是無解的世代難題。
因為現在社會的變動太快,我們唯一看過的父母教育榜樣,就是自己父母,我們只能從他們身上學習,什麼地方是我們認同的,什麼地方是我們想改變的,我們並沒有辦法真的「學習」如何當父母。等到我們真的成為父母之後,我們心中認為理想的父母該是什麼模樣,可能已經與現實脫節、過時了,我認為這種家庭觀念跟不上現代社會是一直存在的難題,這讓我想要更深入研究這個議題。
社會極短時間內完成轉型,造成價值觀混雜
我想到之前看過的一本韓國社會學家「張慶燮」所寫的書《壓縮現代性下的韓國》,剛好與這個議題有相關。張慶燮認為,韓國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完成經濟、政治、社會改革,韓國在短短 50 年內,壓縮了西方國家經歷 2-300 年時間的經濟、政治、社會變革,快速從農業社會轉型成現代的資本、知識經濟,從極權政治轉型現代民主社會,張慶燮將這種在極短時間內的演進稱為「壓縮現代性」。
國家在經濟與政治體制可以快速轉型,但是人民的文化、價值觀卻沒有辦法快速改變,整個社會在極短時間內發生劇變,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可能只差了幾年的時間,就可能接受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因為社會變化的速度太快了,在這樣的背景下,整個韓國社會中存在多種價值觀混雜共存,家庭意識形態的變化就是其中最關鍵的元素。
張慶燮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韓國,但台灣整體的發展歷程與韓國高度相似,我們也可以從他的研究中找到許多借鑑意義。

壓縮現代性帶出的四種家庭意識形態
在壓縮現代性的作用下,韓國社會的家庭意識形態也出現快速的演變,張慶燮認為現在韓國社會共有四種家庭意識形態共存,從傳統到現代分別是
- 儒家家庭主義
- 工具家庭主義
- 情感家庭主義
- 個人家庭主義
這四種家庭意識形態分別代表不同的特徵,我們接著來分析各自的內涵
儒家家庭主義:重視地位
儒家思想在亞洲社會有極深刻的影響力,在儒家的觀念中,家庭成員有明確的角色地位,以及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像是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兄弟有序就是傳統的儒家觀念。在儒家家庭主義中,一家之主是父親的角色,兒子是重要的權力繼承者,尤其是長子的地位,相對應的在儒家的觀念中,存在對於女性的性別歧視以及晚輩的年齡歧視,讓婦女與年輕人處於次等、順從的地位。從儒家的觀念中,可以發現許多與現代社會脫節的地方,包含在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中,女性、年輕人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年齡不再代表權力、優勢的象徵,這都顯示儒家家庭主義的式微。
儒家家庭主義屬於最為傳統的家庭意識形態,主要的受眾在年長一輩、保守派的成員,以及少數過去普通的民眾,但希望融入原先屬於上層階級人的文化,因此仍在追求儒家家庭主義。

工具家庭主義:強調競爭
隨著經濟的發展,從農業社會逐漸過渡到工業社會,這樣的經濟背景催生了「工具家庭主義」,工具家庭主義的核心特徵是將家庭是為競爭社會地位的工具。
家庭成員作為一個共同體,每個人都需要為了整個家庭的利益做出必要的付出、犧牲,家庭成員、親屬之間要調動彼此的資源來實現家庭階級的進步、獲取物質上的成就,甚至是政治上的成功。舉個例子,在韓國的社會中,教育是稀缺的資源,而且整個社會的風氣承諾教育是通往階級翻轉最重要的階梯,因此在韓國家庭中,所有的家庭成員可以為了教育資源一起犧牲奉獻,像是年長的小孩主動放棄學業,先出社會工作賺錢,回頭連同父母的努力,將全家的資源灌注在年幼小孩的教育上,這種以全家之力扶持教育支持,就是一種工具家庭主義的展現。
工具家庭主義強調家庭是一個整體,家庭成員的關係是透過給予社會競爭的戰略性支持而得到鞏固,如果我們對於彼此競爭社會地位有幫助,那就是很棒的家庭關係,一個優秀的家庭應該促進成員在社會上取得成功,而家庭成員在社會上的成功,將會反過來提高整個家庭的社會地位。

但是在工具家庭主義這種強調群體作戰、人際關係建立的網路,往往會讓社會充滿勾結、腐敗的行為,對於整體政治、經濟產生負面的影響,同時,當家庭成員變成只是彼此利用的工具時,要談上有什麼溫馨幸福的家庭也遙不可及,因此後續演變出了「情感家庭主義」。
情感家庭主義:家是避風港
由於工業化的發展,原本的家庭經濟退場,促使社會重新思考家庭的角色,對比於工具家庭主義,將家庭成員是為競爭社會地位的工具,情感家庭主義強調的是成員的情感連結,以情感重建家庭關係,將家庭視為成員情感的避風港。
在一個家庭之眾,最重要的就是夫妻間的情感關係、和諧相處,父母逐步放鬆對於子女的掌控力道,讓子女擁有更高的自主決定權,子女成年之後也會離開家庭,父母可以繼續過著自己的夫妻生活,不需要子女擔心養老問題。這種建立在情感之上的家庭關係,對比於過往的儒家、工具家庭主義,情感家庭主義不再要求女性需要單方面為了家庭做出巨大的犧牲,讓情感家庭主義對於受教育的女性有更強的吸引力。

個人家庭主義:生活的選擇
隨著時間越來越近代、商業資本主義發展,金錢開始替代家庭所提供的物質元素,人們不再需要組成家庭才能享受便利的生活,所有人們對於家庭的需求都可以在商業世界中找到替代品,個人家庭主義認為家庭的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物質、購買商品所需的金錢。
同時,在教育水平提高之後,現代人們開始更重視自身的個體性,不再被傳統的價值觀束縛,婚姻與家庭不再是必要的人生規劃,而是一種人生的選擇,人們可以選擇結婚,也可以選擇單身。如果婚姻與家庭不會帶來更好的生活可能,人們更傾向維持單身的生活。家庭變成是由個人組成的關係集合體,每個人有自己的利益考量、規劃評估、風險管理。
在前工業化社會當中,家庭是一種因為義務而團結維繫的關係,而在當代世界,更優先重視個體生活,家庭正變得越來越像是一種選擇性關係。
家庭意識形態的多元共存
我們這邊提到的四種家庭意識形態,沒有要界定哪一種才是正確的,而是要說因為整個社會被壓縮在短時間內轉型,讓這四種家庭意識形態同時存在於社會上,因此常常造成父母、子女之間對於家庭期待的摩擦。
這與《混沌少年時》中的家庭關係一樣,Jaime 的父母 Eddie, Manda 根據自己的生命經驗,選擇了一條他們認為正確、理想的教育方式,維護家庭內的親子關係,但是他們沒看到的是 Jaime 在網路社交平台、校園內受到的影響,已經超出他們的生命經驗,這讓他們沒有辦法在 Jaime 徬徨、挫折的時候提前預警,而一再錯過挽回的機會,最終釀成了悲劇。
當家庭的功能性超載,人們就會開始逃離家庭
學者張慶燮提到,家庭是韓國社會重要的支持系統,當整個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都在動盪的局勢下,人們無法輕易地向國家或社區尋求物質、心靈的支持,家庭就變成了一張社會安全網,但是韓國的家庭卻面臨一個重大的問題——功能性超載。
政府與家庭的角色應該是彼此相扶相持,政府努力提供公共資源協助家庭減輕壓力,並提供向上提升生活品質的梯子,家庭回過頭同時扮演社會防線,接住成員的墜落,但是韓國的政府卻沒有妥善扮演支持的角色。
以教育責任為例,韓國的公共教育體系品質低落,人們不相信公共教育機構,讓幾乎所有家庭都必須將小孩送往私人教育機構、補習班,才能夠滿足孩子教育的需求,原本該是由政府負責提供良好教育品質,卻轉而落到了個別家庭身上,讓所有家庭需要負擔高額的教育成本。
現在高齡化趨勢帶來的社會福利問題也是,政府本應規劃完整的高齡照護政策、支持輔助系統,政府卻沒有完整的規劃,而是讓這些責任又落到個別家庭身上,讓家庭成員需要自己獨自面對長者照顧,沒有政府的後援支持,施壓給家庭更大的功能壓力。
從教育、社會福利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不斷施壓家庭的角色,但是當家庭的功能越來越多,出現功能性超載的話,人們就會開始逃離家庭,整個社會就會出現去家庭化,去家庭化不是說社會中的家庭大幅離婚解散,而是人們開始排斥家庭,包含推遲/排斥婚姻、單身率上升、更低的生育率、離婚率上升等,這些都是人們在逃離家庭的徵兆,這些趨勢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發生。
對比韓國的社會發展,我們也可以在台灣發現高度相似的情況,政府的功能性缺失,讓家庭需要承擔更重的責任與壓力,尤其是現在社會快速高齡化,在社會福利、長照的需求將會更沈重地施壓在小家庭、晚輩身上,我們需要提前預警,事前就開始為家庭分擔壓力,避免加速台灣去家庭化的趨勢。
政府與家庭之間的緩衝——社區
當家庭出現功能性的超載,解決方案不一定要是政府來分擔壓力,從日本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可能,在高高在上的政府與第一線的家庭之間,有個緩衝地帶——社區。
一位日本的護理師秋山正子女士,在 2011 年時於東京開辦了「生活保健室」,利用社區中的空屋、客廳,開辦居家醫療照護服務,讓健康照護可以融入日常生活,家中的長者可以在生活保健室中聯繫感情,彼此交流身心狀態(如:痠痛、失眠等日常問題),讓護理師經營者可以在居民聊天之間了解居民的健康狀況,就近提供健康建議。
同時生活保健室也會協助長者的照護者,學習照護技巧、提升照護能力,並且引進照護相關資源,像是無障礙生活空間諮詢、保險申請等,若照護者臨時生活上有突發狀況,暫時無法照護長者,生活保健室也會扮演臨時代替的角色,彈性補上照護需求。
生活保健室變成社會中的一個衛星據點,在社區中幫助長者、照護者隨時獲得居家醫療與日常健康的支持,以社區、社群的力量補上家庭功能的需求。
從這個案例中,我認為下一種家庭可能是「協力家庭主義」,現在家庭所需具備的照顧、育兒、教育、陪伴等功能,未來不再一定由血緣家庭獨立承擔,而是可以透過社區鄰里、互助社群、數位群體來共同完成,家庭當中的情感支持還是最為重要,但是其他的功能屬性可不必由單一家庭承擔。
這種作法同時也會讓國家的角色淡化,國家不再需要提供完整的規劃、配套,而是成為提供相關資源、場域協調的平台,讓各個家庭擁有一定的自由度,選擇各自適合的方式提供功能,這個是我認為未來有可能會發展出來的家庭意識形態
結語:社會變遷改變了個人與家庭的關係
過去的家庭往往是一種義務,是一種無法選擇的身分與責任,但在現代社會中,家庭正逐漸轉變為一種選擇,人們可以選擇是否結婚、是否生育、是否照顧年邁的父母,甚至可以選擇何種形式的情感連結才值得自己投入,這種自由雖然帶來個體解放,但也意味著家庭若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持與回報,將逐漸失去對人們的吸引力。當國家機制薄弱、社區連結鬆散、個人壓力沉重,家庭的功能一旦過載,最終只會讓人選擇逃離。我們或許無法逆轉這樣的趨勢,但至少能夠正視它、理解它,並尋找新的社會連帶形式,讓家庭重新成為值得選擇的歸屬,而不是不得不承擔的負擔。
如果有什麼想法、回饋,歡迎到 Patreon 留言跟我交流,若你喜歡這期的內容,也歡迎邀請朋友一起訂閱《變革成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