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過的週三,參加小叔(P的弟弟)的告別式之後,獨自北返前有一段等車空檔,在高鐵楊春的金石堂看到這本(市圖有108本,三千多人預約等待的)書,連同《語言的身體》,買下來陪我度過90分鐘高速鐵路旅程。
讓我翻找鉛筆,畫下的第一段重點就是「總有一天,單憑自律是不夠的。我們內心的更深層處,需要從工作和自己每天做的事當中獲得激勵與滋養。這種養分難以藉由成就獲得。但它可以來自和你共事的人建立歸屬感、感覺自己的工作有意義,以及能貢獻自己的才能。」
事實上,在第一篇《覺察》,作者就描述了一段8歲時「所有東西都透著微光」的經驗,對照之下,使我終於明白20多歲有次在羅東長老教會「松年大學」講台上的溫暖經驗,原來就是一種「心在當下」的溫暖、感激之情。其後各章都依著作者的生命軌跡,用講故事的方式,分享他當了17年森林僧人,以及還俗後經歷1年半憂鬱症,結婚並在接近死亡之際希望持續運用「活在當下」的能力「放手」......
作者相信死後還有什麼,如同出生......並以唱誦梵唄「心思專注在幫爸爸去到另一個世界,同時提醒自己,我的身體......總有一天也會走上......相同的命運」----這一段和《鬼魂、苦行生活與悲傷》那一篇都有令我難忘的悚然概念,死後還有什麼、以及泰緬邊境據說夜裡聽到的尖叫讓我心生戒惕,因此不能說這本書完全都是清涼靜心的領悟和光明美好的故事,我尤其珍惜189頁作者對身體的臣服與心懷感激寫下的讚美--作者表示自已內化了「人可以對身體提出要求」的觀點,也寫出佛陀曾說:「透過這一尋長的身體,我感到不生不滅的事物。」
這本書淺顯易懂、故事奇妙,而能夠傳達許多如同書名「我可能錯了」,這樣如人生明燈的箴言。用佛學的童書來形容在此刻跳入我的腦中,相信日後一讀再讀,隨著人生經歷還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領略,昨天閱讀的後半段,內心突然對「一條人命值多少錢」(非本書內容提及)這句話有一種看破,是這本書的氛圍帶來的通透清明,我把握著寫訊息去安慰P,提醒他關於人命那句話是對傷慟失去手足的自己不慈悲,是錯誤的命題,這本書分享了真正的力量與價值存在的模樣。
這本書也不缺乏幽默的片段,我最喜歡130頁比約恩在英國南部徒步旅行,在超市外化緣困餓時出現的老婦人說:「啊哈,所以你是說你們要東西吃?懷特島是一個基督教島嶼,不該有人在這裡挨餓,你們想吃什麼?」......還有在泰國遇到一個騎摩托車的帥哥,因為「我最近做了一些蠢事,很需要累積一點功德」而堅持要說服比約恩坐上他的摩托車,但這樣違反比約恩對自己步行回寺廟的承諾,後來商量出來的妥協看起來超滑稽的。
《我可能錯了》書名就是一個重要的主旨和提醒,書中的故事和體驗也許都在幫我們練習和自己的念頭想法「分別開來有空間」,也有將握緊的拳頭舒展開來的「放下」意象的分享,......誰想到我竟然會在這段無常、困難的時間、在等車的空檔遇到這本書呢?如同一盞微弱溫暖、心中默默感激的燭光,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