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熬夜」這個詞,近年來越來越多人提起。它不是單純捨不得睡,而是一種深層的無聲抗議——當白天被工作、責任、現實壓得喘不過氣,夜晚就成了我們偷偷對世界討回一點自由的時段。我也曾深陷其中,而且一待就是好幾年。
從2021年開始,我瘋狂地追劇,不只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逃避生活中那些我不想面對的事。那一年我看了五十幾部劇,之後逐年遞增,去年(2024年)數量提昇到了一百多。什麼熱播就點什麼,台劇、陸劇、韓劇、日劇,甚至泰劇。
很多人可能會問,一年怎麼看得完這麼多劇?其實很簡單:除了上班和必要的日常作務,下班後的時間幾乎全被我拿來看劇。拜科技之賜,我可以在不同裝置間無縫接軌,從電腦看到手機,再從手機看回電腦,眼睛痛了也不肯停。沒有廣告、沒有等待,一集接一集,一不小心就熬到凌晨。最痛苦的,是那種「明明累得要命,卻還不肯睡」的狀態。因為一旦天亮,時間就又回到別人手中,不再屬於我。
到了假日,也沒有真正的休息。回家看看母親,讓她安心,算是盡了義務。如果家裡沒特別行程,我就窩在房間繼續看劇;有出遊安排的話,我才在車上補眠。總之,無論什麼情況,我都盡量把自己安置在劇情裡,彷彿那才是真實的人生。
說真的,追劇本身並沒有錯,它本來就可以是舒壓的一種方式。問題是,我是用它來逃避。我不做該做的事、不面對該面對的情緒,轉頭就鑽進影集裡。久而久之,我變得越來越焦慮——明知道什麼都沒做,卻又提不起力氣去改變,最後只好又按下播放鍵,如此反覆,一天又一天。
長期熬夜也不是沒有代價。身體開始出現各種怪病,查不出原因、也治不好。曾經,我請假跑去大醫院做檢查,結果醫生一句「你沒事,是想太多」讓我氣到不行,心裡罵他是庸醫——我痛得這麼真實,怎麼可能沒事?之後我開始四處求診,但無論看多少醫生、吃多少藥,狀況依舊反反覆覆。
身體累了,心理更撐不住。身與心彼此拉扯,互相拖垮,最後只剩下麻木。
直到某一天,我決定放下。不是什麼戲劇性的轉變,只是突然意識到:我真的再也不想這樣下去了。我不想再逼自己去達到別人的期待,也不想再為了「應該要做什麼」而耗盡力氣。從那天起,我允許自己鬆開手,唯一給自己的任務,就是「好好照顧身體」。
第一步,是不再熬夜。這是我目前唯一堅持而且必須做到的事。至於其他像是運動、冥想、飲食調整等等,能做就做,做不到也不強求,一切隨緣、隨心。
我也不再「追」劇,而是「等」劇——等到劇播完、風評出來,再決定要不要看。剛開始時,只要網路上討論度高的我幾乎都會看,後來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挑片原則:先看評價,再看題材。豆瓣超過七分、Google觀眾評價九十分以上,是我的基本參考門檻;但即便高分,也要題材能打動我才行。畢竟看這麼多年,有些劇情的走向早就一眼看穿。除非能玩出新意,否則我寧可把時間留給自己。
我不看戰爭、恐怖、驚悚、情色類,也避免那些太沉重、太講大道理的劇。心理狀況不好的時候,我只想看些輕鬆、有溫度的東西。太硬的、太深的,就等改天狀況好一點再說——反正會員資格還在,片源也還在,不急。
這樣寫下來,好像我花了很多時間在逃避,也的確把自己弄得很狼狽。但話說回來,即使只是追劇這件小事,只要曾在其中某一幕、某一句台詞感受到一點什麼,也不算全然虛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