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老人都有悠閒的退休日常,有些人老得很辛苦,活得久卻不快樂。
————
我曾遇過一位七十多歲的長者,語氣帶著笑地說,兒子從美國回來準備成家,他打算「再買一棟房子給他們住」。
仔細一問才知道,他早已把積蓄花在孩子的留學、買房、育兒上,如今靠著年金過日子,生活費都時常入不敷出,卻仍惦記著要「再買一間」。
他說:「沒關係,我可以再去找工作。」
但七十幾歲的工作,能做些什麼?
清潔員、廚房幫手、臨時工~
不是他熟悉的行業,也不是他身體撐得起的節奏。
————
還有一位朋友提起她母親住在台北市精華地段的老年住宅。某天,隔壁傳來一聲巨大響動,驚動整層樓。
原來是一位曾風光一時的華航前空姐,晚年將積蓄全匯給在美國生活的兒子,自己卻無力負擔後續的住宅費用,最後選擇從高樓一躍而下。
朋友說:「聽說那個兒子至今都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那句話,在我心裡震盪許久。
————
我們這一代常說:「以後不要成為子女的負擔。」
但現實是,太多父母一輩子的積蓄,從年輕到老,都拿來支撐孩子的人生:房子、學費、夢想、留學、創業⋯⋯甚至只是為了讓孩子「不要輸」。
而當他們終於走到人生下半場,才發現~我們對孩子再好,也不一定換得回一條能一起變老的退路。
————
根據 2016 年林玫君、劉立凡與李懿珍的《高齡化社會孤獨死之預防與因應》研究指出,65 歲以上長者最主要的經濟支持依序來自:子女或孫子女的奉養、政府津貼,以及自己的退休金或保險給付。
調查也顯示,大多數長者的首要經濟來源不是自己,而是外部資金。
原以為自己會「老得有尊嚴」,
卻在過程中逐漸發現:社會沒給、孩子沒給,自己也早就給完了。
————
另一位朋友談起家中長輩重病時,某個家人竟說出:「你走了,我就沒飯吃了。」
那句話讓她母親大哭許久。
她說,母親明明還想陪伴重病的配偶,卻又害怕賣掉房子後,自己將無處可去;而其他家人也沒人願意承擔照顧的責任,只希望有人「犧牲回老家」,繼續扮演大家的提款機。
朋友的先生當場臉色鐵青,她自己也沉默良久。
原來,變老最大的恐懼,不是失能或失智,
而是成為那個「沒人要、也沒人接得住」的人。
————
📌 如果你曾看過老年人為了生活低聲下氣;
📌 如果你也有總說「不想麻煩你」的父母,卻默默為你撐住所有開銷;
那你一定能理解—
變老的關鍵,不在於體力夠不夠,
而是在於是否還有餘力,去面對這個世界的冷漠。
————
這三部曲,不是為了喚起悲情,而是想提醒自己:
我們都會變老。
真正重要的,不是買不買得起房,也不是能不能領退休金,
而是當那一天到來,我們是否有機會,好好地、不孤單地走完這一段。
————
📖【完結篇|未來的貧窮老人③】
願我們都能為自己預備一條不太苦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