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成長的路滿是高壓,我們學會卡住自己,假裝還有空間可以緩衝。
他已經 26 歲了,卻還沒從大學畢業~只差那麼一學分。
這幾年做過各種打工,現在在裝潢公司當木工,收入不穩,還貸款買了重機,平時靠家裡貼補吃住。
家人不說破,但大家都在等他「想開一點」,去補完那一學分,好拿到畢業證書。
他自己也總說:「再一下就好了。」但一年又一年,始終沒有真的動起來。
我想起自己年輕時也曾陷在類似狀態裡。
不是不想前進,而是不知道該往哪裡走。
那時候我們不叫「躺平」,我們說自己「還在等一個機會」。
————
現在的三十歲上下,正處在一個極度矛盾的位置:
一方面被期待成為未來的主力與職場新血,一方面卻背負著從小內建的「你要出人頭地」的焦慮。
但現實遠比上一代更艱難:
- 根據勞動部統計,台灣薪資中位數多年來成長趨緩,實質購買力幾乎停滯不前。
- 內政部 2024 年第 4 季數據顯示,全台房價所得比平均為 10.76 倍,台北市甚至高達 16.43 倍——代表得不吃不喝 16 年,才買得起一間房。
- 根據《2025 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有 34.7% 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未來每月可支配的退休金恐怕連 2 萬元都不到。
————
我們這一代,其實不太敢承認自己累了。
我們說「想休息一下」,其實早已筋疲力竭;我們說「再想想就去補學分」,其實內心還困在壓力裡,走不出來。
我們不是不努力,我們只是~
不敢失敗。
因為一旦跌倒,不只是目標破碎,還會連同自己多年築起的形象一起坍塌。
我們太清楚,那種被看見失速的狼狽,
是沒有人能真正接得住的。
我其實很努力,但真的走不動了。
不是因為懶惰,也不是因為放棄,而是每一步都像在黑暗裡摸索,怕跌倒的瞬間,會摔碎那個一直逞強的自己。
所以,我們繼續撐著,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緊握著那一點點還沒被耗盡的力氣,假裝還有空間可以呼吸。
直到有一天,才發現自己早已忘了~
什麼才是喘息的味道。
📖【本篇為《未來的貧窮老人》三部曲之二】
接續第一篇〈我們都不敢老〉,這一篇從年輕世代的「延畢與焦慮」談起。
最後一篇,將回到「變老」本身~
當我們無法成為一個有資源的長輩,又該如何面對未來的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