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氣勢萬千的浪濤,彷彿即將吞沒一切,陰暗的色調,絲毫沒有因為夾雜於其間的淡色而失去既有的壓迫感。那彷彿即將吞噬一切的自然風暴,讓人想起了蘇軾所言之的「驚濤裂岸」。然而細眼一看,那若隱若現的白色色塊中間,夾著一筆彷若桅桿的線條,更在那頂端所呈現的微小的幾何圖案裡,讀到了旗幟的意象。那高高舉起的無懼風雨的標誌,像是一種自我安慰,像是一種自我喊話,關於堅持、關於昂揚,甚或是關於一種相信,在顛簸與風暴之中。
第一次看見這一幅畫時,便深深地感受到其獨有的魅力,線條與色塊所營造而成的驚濤駭浪,讓人在瞬間便彷彿掉進了畫面之中。漩渦、強風,像是穿透畫面迎面而來,剎那間讓人難以立足。更有甚者,颯颯的風聲、滂渤的浪聲更像是直襲耳際,讓人直想逃離。然而也在此時,在那打算轉頭的瞬間,不經意地瞥見了那一抹白,竟像是直接突破了視覺與聽覺原本所形成的一種關於暴風的障壁,無聲無息地挑動著心頭。回神定觀一瞧。天啊!那是一艘船!在那風暴之中的一艘船。
浪與帆所形成的一種迷離之感,也許肇因於風浪的狂暴,是故難以清楚的辨識。殊不知,船的存在,徹底顛覆了原本心頭的所有感受與想像。當然風暴依然熾烈,浪濤依然兇狠,但那直挺挺的船桅卻像是一種救贖,關於挺立、關於勇敢、甚或關於活著。讓人玩味的是,原本亟欲逃離的心情,竟然在轉瞬間逆轉,捨不得將目光轉移,因為不忍。然而,心裡卻也清楚,更是因為那一抹白竟然在無意間成了關於存在的一種支撐與相信。
這幅畫的名稱是「暴風雪」(Snow Storm),作者是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透納卓越的繪畫能力,在早年就獲得肯定。他極為擅長水彩畫,更將水彩畫的技巧帶入油畫,是舉世所公認的非常偉大的風景畫家。透納非常喜歡描繪自然現象,晚年他更是著迷於瞬息萬變的光影效果,並且創造出許多精彩的作品,也因此得到「光之畫家」的美名。也因此之故,使得他的作品對後期印象派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透納鍾情於自然,也為大海的能力所傾倒,這其中甚至有一個說法言及他為了描繪暴風雨的細節,他曾經把自己綑綁在陷在風暴中的船隻的桅桿之上,極其真實地去體驗這一切。
也許正因為那樣的經驗,使得這幅畫更顯得真實與壓迫。甚至透過畫面,讓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畫家對於感受的執拗與創作的堅持。那若有似無的白色船帆,像是深處風暴中的自己,渺小而不安。然而那依舊挺立的桅桿則像是心中不願輕易妥協的堅持,支撐起關於己身的相信。因桅桿的存在而壯大了船帆的意象,甚而凸顯著船隻的存在感。那正如同心中的那份堅持,成就了關於存在的意象,甚或在那風雨飄搖的當口,更顯意義非凡。
反覆看著這幅圖畫,不禁回身扣問,倘若自己也成了那一艘暴風中的船隻,那麼什麼樣的信念將會是支撐著這一切的桅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