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與死」可說是每個人都必定會遭逢的生命經驗,也必定得要面對的人生課題。然而,人們卻可能在那習以為常或是視而不見的狀態裡,茫茫然地活著。關於生,那像是一種必然,或者說偷偷地說服自己至少可以像是一種理所當然;關於死,那則是一種逃避,難以面對的焦躁,讓心裡頭悄悄地拉開一些自覺安全的距離。然而,不去正視死亡,卻不表示不存在;不去感受生命,卻可能如行屍走肉一般地活著。也許死與生的界線,從來就沒有人們所以為的如此清楚。有句話說,從來沒有好好活過的人,死亡又能壞到哪裡去,雖然極其殘酷,但卻也精彩地訴說著兩者之間值得讓人玩味的交疊。
克林姆的這一幅畫作,名為〈死與生〉(Death and Life)。乍看之下,其將生與死切分到畫面的左右兩側。右側以生為題,那所彰顯的豐富色彩以及克林姆所擅長的圖騰意象更是充滿於畫面之間。而於其中,人們緊緊相依,或是抱著一個小男嬰的母親、或是雙手合什的老婦人、或是相互依偎的一對男女、或是靦腆害羞的少女……等等。那是「生」,那是生之喜悅,那也是生之魅惑。夾雜於其間的圖騰,含括著克林姆所常常使用象徵卵子的圓形與象徵精子的長方形,那更是生的起源。
然而,另一方面當沉浸在生的喜悅之時,畫面左側那像是死神一般的圖像,以骷髏頭的表現方式,不由得讓人心驚。不僅如此,那讓人不寒而慄的微笑,以及彷彿張眼凝視著畫面右側的神情,搭襯著雙手所持的物件,更像是虎視眈眈地想要隨時襲擊右方的生之華。而衣服上滿滿關於十字的圖像,點出宗教一直以來嘗試詮釋關於死亡的種種意象。然而那究竟讓人安於生之逸,抑或者讓人遠離死之憂。
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是奧地利極為著名的現代主義畫家,並且開創了維也納分離畫派。其那充滿象徵式的圖騰意象,彷彿嘗試去挑起人們未必能夠真正意識到的感受與情緒。由於克林姆崛起的時代,也正是精神分析逐漸萌芽的關鍵,使得關於意識、潛意識的種種課題成了維也納極受關注的課題。更因為這樣的因素,使得人心的探索成了人們極為重視的核心。這幅畫作完成後一年,克林姆也告別了人世,若說克林姆所創作的「吻」給予人們浪漫與綺麗的遐想,那麼也許「死與生」想要傳遞的是關於生命更深沉的探問與反思。
尤值得玩味的是,畫作的題目是「死與生」,而非「生與死」,死亡的意象也許更能牽引出關於生的在乎與反省。死亡的覬覦,或許讓生命遭受到壓迫,死亡的威脅,或許讓存在充滿著焦慮,然而死亡的意象,不也賦予了關於活著的想望與意圖。以死而知生,死亡的存在讓生命有了限制,甚至為存在注入了難以去除的焦慮。然而卻也因為那樣的限制,而戮力創造更多的可能,也因為那樣的焦慮,而嘗試去賦予存在的價值。以有限而成就無限,以焦慮而體悟存在,那是生的華美,但那不也是死的深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