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好萊塢編劇大罷工後,有好一陣子的電影都糟糕無比,不知道是不是黑暗時刻已經過去,今年開始偶爾會看到有趣的作品。我從《暮光之城》開始喜歡羅伯·派汀森,(雖然主角們都不太喜歡這部作品...),但這次從米奇 17 號的第一句台詞到過了三分鐘後,我都非常訝異這位竟然是曾經演過愛德華的那個人,很開心能跟著小時候的偶像一起成長。
--
米奇 17 號的背景是在 2054 年,那時候已經有人類複製和記憶保存的技術,而且因為地球越來越糟糕,所以開啟了星際探險的計畫,殖民另一個星球的願望開始執行,作為計畫領袖的政治家,也還是為了自己的慾望還有形象在「奮戰」。我們未來的後代看起來也沒有變得比較進步,還是有點自以為是、唯唯諾諾、尖酸刻薄、懶得溝通,而且喜歡嗑藥。
米奇為了躲避債主的追殺加上沒有仔細看申請說明書,變成了探險計畫的「消耗工」,主要的任務是消耗自己的生命去幫助探險計畫成功。例如到外太空修東西順便看看多久會死掉、到了新的星球發現空氣有毒就被當作實驗體研發疫苗。某次任務中,本來應該死掉的 17 號米奇因為被星球的「原住民」蟲蟲拯救,所以和基地裡的 18 號米奇重疊。
兩個米奇的個性大概是完全相反,同時還要克服非常多問題。例如有同一個女朋友、避免太快被發現重複列印然後被永久刪除、探險計畫的領導人 (那個政治家) 和他老婆、人類覺得原住民蟲蟲會攻擊所以要開戰、還有一個一直想害 17 號米奇的壞朋友,兩個米奇偶爾還要吵架。
--
這部電影融合了非常多的元素,和現代資訊一樣想要塞爆觀眾的腦袋,也用了很大量的台詞來讓觀眾快速了解劇情,難免會讓部分觀眾不耐煩。電影的最後一幕,畫面把「米奇 17 號」改成了米奇的本名,「米奇·巴恩斯」。
每個米奇在個性上都有點不同,17 號優柔寡斷、18 號高冷刻薄,據說 3 號比較黏人,就像現實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面向。今天面對下雨天能自得其樂,但隔天即使是好天氣卻完全提不起勁;昨天還覺得可以包容同事的小失誤,後天就覺得辦公桌上有一根頭髮都不太爽。看完電影過了一天,我能想到的總結是這樣子的:允許每一個自己去生活,體驗不同個自己的感受,也許那就是我們名字的意義之一。
圖片來源: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