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現代西方社會的愛及其解體
有多少種假愛,就有多少種愛的瓦解
1. 資本主義之下
- 越來越多人失去獨立性,變得依賴大型經濟帝國裡的經紀人。
- 資本主義社會需要人們覺得自由和獨立,不受制於任何權威、原則或良心,然而又心甘情願地接受命令,做他們被期望去做的事,毫無摩擦地適應社會機器。......。他們只有一個目的:變富、奔忙、運轉、前進。
- 他被轉化成為商品,把自己的生命經驗做為一種必須在現存市場條件下帶來最大利潤的投資。
- 世界是我們慾望的巨大對象,是大蘋果、大酒瓶和大乳房。我們是吮吸者,永遠充滿期待又永遠失望。
2. 疏離結構下的愛
- 人們建立了一支對抗世界的二人聯隊,但這種兩人份的自我中心主義卻被誤解為愛和親密。
- 愛不是足夠性滿足的結果,反而性幸福 (甚至是所謂性技巧的知識) 是愛的結果。
- 常見性問題的根源不是缺乏正確技巧的知識,而是在於心理上的抑制讓當事人無法去愛。害怕或憎恨異性是這些困難的根源,他們讓人不能把自己完全給出去,不能自然而然地行為,不能在進行直接肉體接觸時信賴性伴侶。
- 把愛視為互相的性滿足,以及把愛視為「團體工作」和逃避孤單的避風港,是愛在現代西方社會中兩種「正常」的解體方式,是愛之病態的社會典型。
3. 其他常見的病態愛
- 神經質的愛的基本原因,在於「愛侶」的一方或雙方仍然停留在對父親或母親的依戀中。
- 這種病態愛的當事人的父母並不相愛,但卻壓抑著,不吵架也不流露出任何不滿的跡象。與此同時,他們的彼此疏遠也讓他們和小孩的關係變得不自然。......。結果就是這個小女孩會撤退到自己的世界,浸沉在白日夢裡,和他人保持疏遠。......。更且,這種撤退會導致強烈焦慮,讓人覺得自己在世上沒有堅定立足點,並常常導致受虐狂傾向,因為只有這種方式可以讓她體驗到強烈興奮。
4. 愛
- 只有當兩個人各自從自己生命的中心體驗到自己,愛才可能產生。
- 在愛中,兩個人是從他們生命的本質去體驗自己,是透過與自己合一,而不是逃離自己去和對方合一。
- 他們是和諧還是衝突,是喜樂還是憂愁,都是次要的。愛的存在只有一個證明:關係深邃,雙方各有活潑和強壯的生命力。
5. 對神的愛的解體
- 人們充滿焦慮,沒有原則或信仰,除了向前走以外毫無目的。
- 日常生活完全被用於追求物質享受,追求人格市場上的成功。世俗的一切努力是以冷漠和自我中心主義為原則 (後者常常被美其名為「個人主義」)。
- 現代人與自己疏離,與他人疏離,與自然界疏離。他的主要目標是把他的技能、他的知識和他的自己 (他那整套「美好的特徵」),與他人進行公道和有利可圖的交換。
- 上帝也已經變身為身在極遙遠處的「宇宙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你知道祂存在,管理著一切 (雖然沒有祂可能也行)。儘管仍沒有見過祂,但你承認祂的領導地位,與此同時「盡好自己的本分」。
***
第三章是我認為愛的藝術最精彩的一章,其中並沒有分節,所以上述的第一至五點標題只是為了方便記錄與閱讀所補充的。這一章敘述了很多種「假愛」和對應的情境,以及「現代社會」對於愛的看法,所摘選的文字和段落夾雜了很多個人的情緒和經歷,看著看著覺得:哇實在太像了、天啊原來我是這樣。諸如此類的驚嘆所以畫了螢光筆,但其他沒有選到的段落也一樣好。
愛的藝術出版於 1956 年,我在 2024 年閱讀時,並沒有覺得 Fromm 所謂的「現代社會」與我所處的現代社會有很大的不同,三毛說過:至於我們性格中異同的地方,只要是人類,多多少少都是會有的。也許再過 80 年,我們對愛的誤解還是會和今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