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指甲剪到見血,才懂什麼叫適可而止——新手為什麼一定得摔幾跤?
昨天一邊用語音轉文字寫下這篇文章,一邊清理冷氣濾網。
老實說,第一次處理這東西,加上天氣悶熱,讓我內心很煩躁。
過程中還不斷搞錯、反反覆覆的來回操弄,浪費了一堆時間。
這時,我突然有個體悟:
新手學任何東西,不都是這樣撞牆撞到痛了,才學會拿捏分寸?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剪指甲的經驗。總是貪心想剪得更短、更整齊,結果一不小心剪到肉,瞬間血珠冒出來,痛得要命。從那次開始,我才真正學會什麼叫「適可而止」。
我們都曾是那個過度自信的新手
你還不知道自己做事沒效率之前,就是用自己的方法摸索。每當覺得效率不佳,想上網找教學時,內心總想著:「我要把這個學到最好,學會後就再也不會卡關,下次一定能做得飛快。」
這想法聽起來挺合理的,對吧?我們總以為多看幾部教學影片、多研究一些技巧,就能一步到位,避免所有可能的錯誤。
結果呢?等你回神,已經在各種教學影片裡泡了好一陣子,真正動手的時間反而少得可憐。YouTube 演算法很聰明,會不斷推薦類似內容給你,讓你覺得「再看一個就好」、「這個看起來更專業」。
但說白了,這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拖延症。
真正的學習,從第一次搞砸開始
就像清理冷氣濾網這件事,我一開始輕輕刷、輕輕掃,怕用力過度會弄壞。心想:「這玩意兒看起來這麼脆弱,萬一搞壞了怎麼辦?」於是在同一個角落反覆輕掃,效果微乎其微。
直到某次不小心用力一刮,大堆灰塵直接脫落,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濾網比想像中堅韌,根本不用小心翼翼到這種程度。
你在嘗試任何新技能時總會猶豫,怕一不小心搞砸。這很正常,因為我們天生就有避險本能。但問題是,過度的謹慎往往成為進步的阻礙。
其實就有那麼一個剛好的力道,不會弄壞濾網,又能清得乾淨。只是第一次做的你,當然不可能知道這個「甜蜜點」在哪。
失敗是通往精準的唯一道路
所以你得經歷很多次失敗,才能累積出那一次正確的選擇。
我觀察過很多不同領域的高手,從音樂人到創業家,他們在訪談中都會提到類似的經歷:一開始的作品品質堪慮,但透過不斷的失誤、練習、改善,才逐漸找到觀眾喜歡的東西,也更了解自己的風格。
每次看網路教學,都覺得別人好厲害,自己一定學得會。但照做後沒達到預期時,第一個反應常是:「可能我不適合,可能是環境不同。」
這種自我懷疑特別容易發生在吸收國外資訊時。你會想:「他們的成長背景不同」、「文化差異太大」、「可能我就是不是那塊料」。
後來才發現,沒達到預期只是因為做得不夠多、錯得不夠多,還沒抓到精髓而已。那些看起來輕鬆成功的人,背後都有無數次看不見的失敗。
模仿是起點,但不是終點
模仿別人能讓我快速掌握基本方式。問題是很多人以為模仿就是全部,忘了最終目標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真正適合自己的做法,還是得透過不斷微調才能找到。就像學做菜,食譜可以照著做,但每個人手感不同,口味也不一樣,最終還是要發展出自己的版本。
這種內心轉折發生過很多次,是個漸進過程。每一次小小的調整,都是在為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鋪路。
擁抱丟臉,收集反饋
每次反思時,最怕自己犯了嚴重錯誤而感到丟臉。但同時又希望獲得這些「做錯」的反饋,因為這代表還有進步空間,也證明自己比那些只會空談的人多付出了行動。
這種矛盾心理很真實。沒人喜歡在別人面前出醜,但成長往往就藏在那些讓你覺得尷尬的時刻裡。
只要願意檢視每次做事的效率,發現流程哪裡出問題,下次做同樣的事就會越來越快、越來越有效率。
成就感來自過程,不只是結果
當我成功掌握那個剛好的力道時,心中滿滿成就感。但更讓我感動的是,我竟然感謝起那個願意嘗試、願意搞砸的自己。
回想學習任何技能的過程,從寫作到經營社群,我最常犯的錯就是太早放棄嘗試,直接上網找「速成秘訣」。那些技巧反而讓我產生完美主義,更不敢真正開始。
真正開始嘗試時,心中被各種「應該這樣」、「不能那樣」的雜念干擾,反而發揮不出最好的表現。
行動優於空想的頓悟
我很晚才領悟這個道理。以前的我總是沉迷理論書籍,缺乏實際經驗,特別是在社群經營或部落格寫作上。
我太想寫出完美文章,太想在第一個月就吸引大量追蹤者。但後來發現,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如何展現真實的自己,如何持續嘗試、堅持下去,讓別人看到你每天都在努力耕耘。
真正的忠實讀者,會被你的真誠和堅持所打動。不是那些虛華的技巧。
先做就對了
在經歷一年的挫折後,我告訴自己:學習任何新技能時,一開始失敗是必經之路。
想在短時間內做出好作品?就要在更短時間內不斷嘗試、失敗、反思、調整,讓這個循環變得更快、更有效率。
這樣的人,自然比同時期還在研究理論、遲遲不動手的人進步快上好幾倍。
每個高手都曾是勇敢的笨蛋
不管學習哪種技能——先做就對了。
不開始行動的話,就算看再多方法論,等到真正上場時,還是不知道該怎麼拿捏力道。
一開始看起來很難?正常的。成功沒有捷徑。但你可以讓每個過程變得更有效率,讓自己更習慣「從失敗中學習」的模式。
當你最後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並且習慣這個過程時,你已經成為一個獨樹一格的人了。
記住,每個高手都曾經是個勇於嘗試的笨蛋。差別只在於,有些人願意一直笨下去,直到笨出智慧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