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7 旅途中的共振時刻,遇見自己的內在宇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Washington DC 

2024.12.22-2024.12.27

美國國會大廈,不同的時間點拍攝都有不同的感覺

美國國會大廈,不同的時間點拍攝都有不同的感覺


我是一個很喜歡喝咖啡的人。

就像我在芝加哥那篇當中提到的,每去到一個新地方,我都會事先找好當地特色的咖啡店。

拿鐵與可頌是我獨旅的早餐首選組合

拿鐵與可頌是我獨旅的早餐首選組合


在華盛頓特區,有一個在地連鎖品牌叫做 Compass Coffee。

因此,一早的第一站就是前往這家咖啡店,用一杯香濃的咖啡,為這段旅程揭開序幕。

其實在出社會以前,我是不太喝咖啡的。因為當時的睡眠品質沒有很好,只要中午過後攝取到一點點咖啡因,就很容易整夜睡不著,所以也就沒有喝咖啡的習慣。

開始接觸咖啡,只是為了提神,也帶點工作前的儀式感。


而現在,咖啡對我來說,是一種美好的象徵——它讓我慢下來,沉浸在當下的片刻。

無論是當下手沖現磨、濾掛咖啡,或是用摩卡壺慢慢煮,每一次製作咖啡的過程,對我來說,都是一種療癒的時光。雖然我不是專家,也沒有太多專業器具,但我依然很享受親手為自己或是親友沖煮咖啡的那份心意。

我是那種突然想喝,晚上也會喝咖啡的人。


記得我剛學習靈性時,曾看到一個分享,意思大概是,當你不再覺得咖啡因會讓你睡不著,你就不會受到影響。

所以現在,我的信念系統裡,已經沒有「喝咖啡或喝茶會睡不著」這件事。

這是我個人的經驗,但每個人的體質與對咖啡因的敏感度不同,還是建議大家傾聽自己的身體感受。

當然也還是要提醒,咖啡因攝取要適量。

尤其是如果你對能量比較敏感,在這個高頻能量大量進入地球的年份(2025),可能會特別感受到影響,那麼就建議可以適度減少攝取。


回到正題,Compass Coffee的咖啡我覺得還不錯。雖然是連鎖店,我原本沒有太高期待,但在冷冷的天氣裡來上一杯熱拿鐵,真的是一種享受。後來我又二訪,不過是到另一家分店。


享受完咖啡後,我就前往特區的最核心的觀光區──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

這裡聚集了許多博物館與紀念碑,而今天的主要目標,就是在這片廣場上展開的探索之旅。


Renwick Gallery

Renwick Gallery

我參觀的第一站是 Renwick Gallery,關於這一間博物館我沒有做什麼功課,只是單純覺得既然和藝術有關,剛好行程安排上很順,就自然排進了行程。

後來想想,有時候沒有做很多的事前功課也不錯,可以很純粹接受當下帶來的驚喜感。


實際抵達博物館才發現,是一座以展示工藝(Craft)為主題的博物館。

這對我來說,這是比較少接觸的領域,我平時還是比較偏好繪畫類或是多媒體創作的作品,所以這樣的展覽,反而帶來一種新奇的感受。

展區總共兩層樓,當時的一樓的展覽為「Fiber Art by Women」,展出許多女性藝術家的織品創作,她們運用布料、線、紗線等媒材,編織出一件件承載故事與情感的作品,每一件都像是一段靜靜訴說的生命片段。

相比其他博物館,Renwick Gallery比較沒有那麼熱門,人潮不多,所以逛起來十分舒服。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位於二樓的大型裝置藝術〈1.8 Renwick〉(Janet Echelman, 2015)。

我一直很喜歡那種與空間對話、能夠與觀者互動的作品。

第一眼看到它,就被那如同漁網般懸掛於天花板上的線性結構吸引,四周的燈光會緩緩變換顏色,投射在網線上,讓整件作品在每個瞬間都展現出不同的樣貌。

隨著燈光的變化,空間的氛圍和情緒也隨著變化而流動,帶來一種深層靜謐的感受。


更深刻的是,當我讀到作品介紹時,那股觸動的感覺再次被放大。

此作品靈感來自 311海嘯穿越太平洋朝向日本推進時所記錄的資料;展場中地毯的圖樣則反映了海底的地形資訊。

整件作品不僅呈現人類與物質世界之間錯綜的關係,同時也透過顏色來反應時間的變化。

作品名稱中「1.8」這個數字,來自真實的地質影響──它使地球的自轉速度加快,使一天的長度縮短了 1.8 百萬分之一秒。如此微小卻真實的變化,透過這樣編織與懸掛的形式,被凝結在空間之中。



我個人滿建議大家可以安排來Renwick Gallery參觀,雖然沒有我上述介紹的展覽,但整體氛圍能感受到藝術家對工藝創作的愛和熱情,也不會排隊人擠人。


下一站,我前往Hirshhorn Museum。

Hirshhorn Museum

Hirshhorn Museum

會特別安排這裡,是因為看到有草間彌生的南瓜雕塑,以及當期展出的「Basquiat × Banksy」,感覺非常值得一看,所以就安排至行程當中。

有沒有興趣很重要,安排行程的時候,聽聽自己的心想要去哪裡,有時候會有宇宙意想不到的安排。


由於下午三點預約了華盛頓紀念碑的登頂參觀,因而選擇安排兩個比較小型博物館參觀,讓整體節奏能夠保有餘裕,也更能沉浸。


Hirshhorn Museum 是一棟圓形的建築,相較於周邊其他建物,這裡給我的現代感比較強烈,也因為建築本身的特殊性,展覽的佈局也打破常見的線性路徑,有些展區和展品的呈現會順著圓弧而設計,觀展的過程像是在繞圈走入故事之中,不是方形的空間,而是被牽引著,更深刻地體驗空間帶來的意義。

圍繞在建築的圓之中,那一刻,天空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中庭圓形天井視角

圍繞在建築的圓之中,那一刻,天空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中庭圓形天井視角

看展有時候,也是欣賞建築的過程。

與建築和內在空間對話,去感受當下的交織出的氛圍。


我一直覺得策展是一件很迷人的事情——每個當下、每條觀賞路線、每組觀眾,交織出獨特的氛圍。

就像我喜歡漫步城市的感覺一樣,讓自己真正去「感受當下」。


簡單介紹一下「Basquiat × Banksy」,這個展出的主角:Jean-Michel Basquiat 和 Banksy,兩位是當代街頭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

Jean-Michel Basquiat 被公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但他的創作生命極其短暫,27歲便離世。他的作品前衛且帶有一種原始的狂野感,在看似矛盾的力量之間保有微妙的張力和平衡。他也經常在畫作中加入文字、符號、解剖語言與片段語句混合編排,像是一種即興語言的自由流動。

Banksy 幾乎無人不曉。他是當今最神秘也最具爭議性的街頭藝術家,以詼諧、反叛、政治性強烈的創作風格聞名。2018 年,他一幅在拍賣會上售出的畫作,落槌後幾秒自毀,引發全球關注,那件作品〈垃圾桶中的愛〉 (Love is in the Bin)也在2023年來到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剛好人有在台灣,就有去朝聖欣賞。

〈垃圾桶中的愛〉 (個人拍攝)

〈垃圾桶中的愛〉 (個人拍攝)

〈垃圾桶中的愛〉作品背面 (個人拍攝)

〈垃圾桶中的愛〉作品背面 (個人拍攝)


回歸展出的主軸,是將 Basquiat 的經典畫作〈Boy and Dog in a Johnnypump〉(1982)與 Banksy 的回應之作〈Banksquiat. Boy and Dog in Stop and Search〉(2018)一起展出。

透過這樣的對話形式,展現街頭藝術、當代藝術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連結與共鳴。


但最讓我驚喜的,是另一個展覽:「OSGEMEOS: Endless Story」

(根據官方網站資訊,特展不可拍照,還請大家到上方連接或Instagram欣賞展覽作品)


OSGEMEOS(葡語意為「雙胞胎」),是來自巴西的雙胞胎兄弟──Gustavo 和 Otavio Pandolfo,他們是街頭藝術界極具辨識度的創作者。

原本我只是被他們作品中那種奇幻色彩的視覺吸引進展場,黃色人物的風格、畫面像童話又像夢境。

但真正走進去之後,我整個人深深著迷,心裡一直想:

「怎麼會現在才認識他們?」

展區中,還展示了他們過去與不同品牌的合作,看著這些牆面塗鴉與大型裝置,我心裡想——當初學習藝術史時,在街頭藝術這個主題,怎麼沒接觸過他們?為什麼介紹藝術家時,他們沒有在裡面呢?


我最喜歡的,是他們建立出來的完整世界觀。

這次的展覽,不只是呈現作品本身,而是讓觀者一起沉浸在他們建構的宇宙裡,一個充滿想像力、能量奔湧、繽紛卻有節奏的世界。我彷彿被輕輕帶進他們的夢境,安靜又興奮地走在那片色彩裡。

他們將巴西文化、當代元素與塗鴉、嘻哈、音樂、自然、夢境、超自然與科幻揉合。創作形式多元,包含壁畫、繪畫、雕塑、場域特定裝置和影像等。

視覺上有極具特色的風格,運用鮮豔的色彩(大量的黃色系)和精緻的圖案,以及修長四肢、纖細輪廓、誇張面部和簡化五官的人物。不是那種可愛的風格,卻非常有吸引力。


除了繪畫作品外,大小型裝置藝術作品也讓人十分驚艷。

作品中出現許多重複元素,像是月亮、房子、燈塔等,也運用門、畫布、鏡子作為「進入內在宇宙的入口」,將觀眾拉入一個超現實的世界。

我感覺,他們的創作就像是在玩一樣,嘗試很多不一樣的媒材,真實展示內心的世界。


我想我之所以深深著迷的原因,並不只是因為視覺上被吸引,而是因為我也渴望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

我也想展示我的內在宇宙──

不管是透過生活的哲學,還是藝術的創作。


這樣的念頭,其實在過去一段時間,一直都還很模糊。

我有很多想分享的內容與想展現的創作,也會有一些想法不經意地跑出來,但還是有不確定和自我懷疑。


我想就是在不間斷的探索和覺察之中,有了答案。

除了之外,還有很多內在的療癒持續進行著,幫助我找到真正的自己。


當我走進 OSGEMEOS 所建構的那個宇宙,在那些色彩與節奏中悸動,我彷彿被召喚了。

我與他們的世界共振的同時,也喚起我內心那個「想創造」的渴望──我也想邀請大家來到我的世界、我的宇宙一起共振。


而現在回想起,當時看展的悸動,我共振在OSGEMEOS的宇宙裡。

我知道想創作的這個想法,從那一刻起變得更加清晰了。

也許正因為這份共鳴,我更能感受到靈魂那股力量,也才會有現在下定決心開始動筆、開始創作,不管是圖像或文字,都是讓大家透過我的視角去感受我所看見的世界。

而目前這些文字與書寫,也是一種方式,讓大家認識與感受我的創作宇宙。

一步步慢慢來,我正建立著屬於我的宇宙,一個充滿我對這個世界的愛與想像的宇宙。


最後,我買了這個展覽的書籍,想把這份啟發與感動記住、留存。

帶著這個感動的心情,我繼續下一個行程:華盛頓紀念碑登頂參觀。


你有想過你的內在宇宙是什麼樣子嗎?
寧靜的華盛頓特區街景

寧靜的華盛頓特區街景

下一篇,我想分享的是關於特區的紀念碑與紀念館。

這幾篇在華盛頓特區的紀錄,可能會更聚焦於文化、藝術與歷史,以及自我啟發,靈性實踐的描寫會少一些,希望大家會喜歡,也能更認識不同面向的我。


📌歡迎追蹤我的 Instagram @carrieuniverse 以圖像創作為主,你的支持對我是很大的鼓勵。我也有開放 靈魂圖騰客製服務,讓畫作成為你與內在的橋樑,歡迎私訊詢問。

📌生活中如果有什麼讓你覺得卡住了,或需要一點支持和看見,可以預約1對1療癒,讓我們一起找到前進的方向 👉預約表單 

📌這一系列文章的書寫,是從簡單的靈性觀點逐步深入的過程,建議大家從第一篇開始閱讀,會更容易理解整體脈絡喔 

(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歡迎去看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arrieU 的探索旅程
0會員
19內容數
Hello! Amazing Beings✨ 與CarrieU一起探索內在宇宙與療癒,在這裡,一起探索靈性,連結更高頻率的智慧,並透過療癒與意識覺察,找到自己🪐 💫歡迎一起啟程,讓我們在內在宇宙中相遇! 🌌
2025/07/23
在美國首都體驗人文藝術與靈性成長,從芝加哥延伸的旅程,一次關於「鬆開執著」的靈性探索與城市文化體驗。順著當下指引,探索國家廣場、博物館區、大使館街,感受多元文化與歷史氛圍。邀請你,與我一起踏上旅程。
Thumbnail
2025/07/23
在美國首都體驗人文藝術與靈性成長,從芝加哥延伸的旅程,一次關於「鬆開執著」的靈性探索與城市文化體驗。順著當下指引,探索國家廣場、博物館區、大使館街,感受多元文化與歷史氛圍。邀請你,與我一起踏上旅程。
Thumbnail
2025/07/04
獨旅的靈性練習與芝加哥城市探索,分享如何旅途中透過淨化空間、調整內在節奏、傾聽直覺和與天使對話,練習靈性實踐,讓旅程成為自我療癒與成長的過程。邀請你,與我一起踏上旅程
Thumbnail
2025/07/04
獨旅的靈性練習與芝加哥城市探索,分享如何旅途中透過淨化空間、調整內在節奏、傾聽直覺和與天使對話,練習靈性實踐,讓旅程成為自我療癒與成長的過程。邀請你,與我一起踏上旅程
Thumbnail
2025/05/27
當我們願意敞開自己,許多原本看似微小的事,也能被豐盛的能量照顧著。延續上一集飛機的話題,讓與宇宙和高靈合作變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例如邀請天使幫忙找廁所、為行李下載感覺等,以及芝加哥地的旅程。邀請你,與我一起踏上旅程。
Thumbnail
2025/05/27
當我們願意敞開自己,許多原本看似微小的事,也能被豐盛的能量照顧著。延續上一集飛機的話題,讓與宇宙和高靈合作變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例如邀請天使幫忙找廁所、為行李下載感覺等,以及芝加哥地的旅程。邀請你,與我一起踏上旅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得幸於時差,人生中鮮少有這樣的時刻,咖啡洗禮逐步確立每一日旅行的儀式感。
Thumbnail
得幸於時差,人生中鮮少有這樣的時刻,咖啡洗禮逐步確立每一日旅行的儀式感。
Thumbnail
𝘿𝙖𝙮 𝟲 𝙅𝙪𝙡𝙮 𝟲 𝘿𝙖𝙮 𝟳 𝙅𝙪𝙡𝙮 𝟳
Thumbnail
𝘿𝙖𝙮 𝟲 𝙅𝙪𝙡𝙮 𝟲 𝘿𝙖𝙮 𝟳 𝙅𝙪𝙡𝙮 𝟳
Thumbnail
我真的就只喜歡看別人的生活日常,看一座城市為觀光做的努力以及行銷自己城市的方式,什麼夜景、海景、網美打卡處、拍膠囊車哪裡最美的點、要去哪裡吃什麼、一定要吃到買到看到什麼⋯⋯呃!你們瘋了嗎?我才不要把時間花在那些擺拍、排隊,或是吃個飯都不能吃熱的、喝個飲料冰都融了還沒拍完的行為上。
Thumbnail
我真的就只喜歡看別人的生活日常,看一座城市為觀光做的努力以及行銷自己城市的方式,什麼夜景、海景、網美打卡處、拍膠囊車哪裡最美的點、要去哪裡吃什麼、一定要吃到買到看到什麼⋯⋯呃!你們瘋了嗎?我才不要把時間花在那些擺拍、排隊,或是吃個飯都不能吃熱的、喝個飲料冰都融了還沒拍完的行為上。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透過旅行來尋找真正渴望的東西。在首爾博物館的感悟和旅行的體驗中,作者分享了對旅行的回憶、突破和觀察。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作者思考了臺灣的全球化和文化定位問題。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透過旅行來尋找真正渴望的東西。在首爾博物館的感悟和旅行的體驗中,作者分享了對旅行的回憶、突破和觀察。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作者思考了臺灣的全球化和文化定位問題。
Thumbnail
去年六月和B去了一趟英國自助旅行,一個月後帶了不同的感受觸發,當時熱騰騰且不在計劃內的創作了一本小誌,以插畫、照片及文字的方式紀錄的當時的感受收穫。 對我來說旅行的意義不在跑了什麼景點,而是在行程之外那些自己發現或不預期的體驗。今年找到一個小展間,把當時創作的插畫原稿做了展示,展期在五月
Thumbnail
去年六月和B去了一趟英國自助旅行,一個月後帶了不同的感受觸發,當時熱騰騰且不在計劃內的創作了一本小誌,以插畫、照片及文字的方式紀錄的當時的感受收穫。 對我來說旅行的意義不在跑了什麼景點,而是在行程之外那些自己發現或不預期的體驗。今年找到一個小展間,把當時創作的插畫原稿做了展示,展期在五月
Thumbnail
年假期間我去了舊金山、洛杉磯旅遊,非常愜意的自由行,關於這趟旅程的一些紀錄與分享。
Thumbnail
年假期間我去了舊金山、洛杉磯旅遊,非常愜意的自由行,關於這趟旅程的一些紀錄與分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