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其諾防線到立法院,歷史的警鐘響起,我們能否警醒?
文/島國修補工(長期關注制度改革、軍事國防與民主政治發展,現專事評論與寫作。)
一、歷史不是回憶,是鏡子1930年代的法國,曾自詡為世界最成熟的民主國家之一,擁有完備的國會制度、言論自由、多元政黨與蓬勃的知識分子輿論空間。法國也擁有馬其諾防線、國際聯盟、英法協約,以及對一戰的集體記憶與深刻傷痕。
然而,當德軍於1936年進駐萊茵非軍事區,公然違反《凡爾賽條約》時,法國選擇了退讓。幾年後,希特勒採用閃電戰策略繞過馬其諾防線,自比利時突破,整個法國在短短數週內潰敗。
這不只是軍事上的潰敗,更是制度失靈、政治癱瘓、社會幻覺與集體冷感交織出的歷史災難。
而今,台灣是否也正在重演這場歷史的「押韻」?
二、戰前法國的警訊:民主中的自毀機制
戰前的法國,尚未面臨外敵入侵,內部卻早已分裂不堪。
政黨林立、聯合政府短命,幾無內閣能推動完整且長遠的政策。左右對立嚴重,左派聚焦於社會改革與反戰立場,右派則堅守保守價值、親商與反共立場。雙方互相攻訐,卻無意坐下協商解方。
軍方高層仍固守一戰的壕溝戰思維,對機動戰與空中優勢嗤之以鼻。民間社會則深陷和平主義幻覺,一方面畏懼戰爭重演,一方面寄望國際社會能遏止納粹擴張。
這些政治、軍事與社會層面的斷裂,交織成一種病態的穩定假象—表面和平,內裡早已腐朽。
而即便當時仍有少數學者、退役將領、媒體從事人員,呼籲正視危機,他們的警語多被貼上「挑釁份子」、「好戰主義」、「破壞和平」的標籤,被主流媒體與體制邊緣化,最終消散於群體無感的氛圍中。
三、今日台灣:我們的馬其諾防線在哪裡?
若我們誠實以對,就不難察覺台灣當下的政治氛圍,與戰前法國存在諸多相似之處。
在意識形態壁壘分明的情況下,立法院成為權力角力的戰場,朝野敵對狀態,政策與立法提案淪為鬥爭工具。執政黨難以與在野黨有效溝通,國民黨與民眾黨雖在某些議題上策略合作,卻缺乏信任基礎與穩定共識,反覆試探下形成一種「競合僵局」。
行政內閣在與國會對抗中舉步維艱,無論是軍事改革、能源轉型、國防自主與社福制度等重大政策,多半難以推展。社會雖普遍關注兩岸局勢與民生經濟動向,但藉由少數媒體或政治評論員的極端言論下,令多數民眾難以辨別何謂真相?
我們的「馬其諾防線」從來不是碉堡與鋼筋水泥,而是由制度虛設、輿論錯位、國際情勢過度樂觀堆疊而成的集體幻象。這些表面安全感,正讓我們陷入戰略惰性與判斷遲鈍。
更令人擔憂的是,當今台灣社會中,依然有許多戰略思維者、退將、學者與理性政治人物,不斷發出改革與警惕的聲音,但卻往往被標籤為「升高對立」、「破壞穩定」,被媒體淡化甚至視為政治不正確的聲音。歷史的回音,在此再次響起。
四、制度失靈與冷感民意:民主不是免死金牌
法國在戰前並不缺乏民主制度,其國會運作、多黨競爭與媒體自由甚至更為激進。但當制度無法建立信任、無法產生政策效果時,民主就可能變質為拖延、推諉與領導真空。而台灣正面臨類似的處境。
當政黨不再追求建設性共識,而將否決對手視為勝利;當選民日益懷疑投票是否能改變現狀;當社群媒體輿論日益淪為「挺誰、罵誰」的二元鬥爭,民主制度就會開始從內部崩壞。人民感受到的不是政策辯論,而是無止盡的政治對罵,自然選擇旁觀,甚至麻木。在某些工作場合,談論政治可能招來側目;在某些職業領域,表態可能帶來排擠。對多數人而言,「保持沉默」比「表達立場」更安全、更實際。這是台灣民主最不願面對的現實:「自由言論在制度上被保障,在生活中卻有代價。」
我們對專業建議與戰略預警的容忍度愈來愈低。當政治人物提出不討喜卻必要的真話時,往往遭遇抹黑、輿論杯葛,甚至被主流政治排除。久而久之,我們不僅失去政策的推進能力,更失去了認清現實的勇氣與改革的能量。
五、資訊落差與專業聲音的消失:政策討論為何難以進入社會?
在台灣,政策議題的討論常流於口號對決與意識形態分野,真正能夠深入解析、拆解成本、風險、利益關係的專業討論卻難以被社會大眾獲得。專業人士的理性分析,往往被政治操作、媒體標籤或社群氛圍所稀釋甚至淹沒。
以近期核能政策討論為例,不論是支持或反對,社會輿論多半侷限在立場二元對立,卻缺乏工程師、廠長、運維人員等第一線從業者的真實見解。當前核二、核三等重大基礎設施議題,專業團隊的公開說明、技術簡報卻難以成為主流討論的素材,民眾往往只能從立委、政論節目、臉書名嘴的「二手詮釋」來做判斷。
這種資訊落差與專業聲音的邊緣化,不僅削弱政策討論的質量,也使得多數選民陷入資訊不對稱的泥淖,形成「只選立場、不問事實」的民主困境。久而久之,社會將逐漸失去向專業、科學與理性靠攏的能力,僅剩情緒動員與政治操作在媒體空間裡發酵。
歷史上,戰前法國雖然知識分子、學者、軍事專家屢屢提出危機警訊,但一旦失去進入公共決策的通道,制度終究只能在輿論與政治操弄中被消磨、被空轉。今日台灣若要避免重蹈覆轍,最重要的反而是建立一套能讓專業進入公共討論、讓資訊不再壟斷於政黨或名嘴的社會機制。
六、結語:我們是否願意看懂歷史的借鏡?
1940年法國的潰敗,表面上是軍事失利,實則是政治分裂、戰略錯誤與制度瓦解的綜合結果。它提醒我們:制度不會突然崩解,而是靜靜地失效。
今日的台灣,在內外交困下,更需要制度的更新、政治的誠信溝通與社會的省思。否則,未來的歷史會檢視,我們將不會是被敵人打敗,而是被自我麻痺與內耗拖垮。
參考資料
- Shirer, William L. The Collapse of the Third Republic: An Inquiry into the Fall of France in 1940.
- Jackson, Julian. France: The Dark Years, 1940–1944.
- 張登及,〈法國崩潰的歷史警示〉,《國防安全雙月刊》,第45期。
- 台灣當代媒體報導與政論觀察(202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