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 不在別人面前批判,也不在人後調侃的力量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觀念,這也是我自己最近反覆思考、學習的。

為什麼不要當面批判別人?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看到別人做了某些事情,覺得不太對勁,忍不住想批評他?

我們通常會直接說他哪裡不好,甚至覺得他太天真或做法幼稚。

但問題是,如果你跟對方還沒有建立足夠的信任,他很可能聽不進去,甚至會產生防備心理。

更別說有些比較敏感的人,聽到批評會很受傷,關係也會變得尷尬。

試試用正向的思維來代替批判

所以,我開始試著改變自己的想法:

  • 不在別人面前批判
  • 多給予正向的鼓勵和認同
  • 用同理心去接納別人的選擇

這樣不僅讓人際關係變好,也讓自己感覺更輕鬆自在。

人後調侃,真的沒問題嗎?

不過我發現一件事:雖然避免當面批判,但有時候我們會在人後和別人聊聊、調侃那個不在場的人。

有一次,我和老師討論,他說他從不這樣做,既不當面批判,也不在人後調侃。

這樣的自律讓他保持很正面的能量,也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

話語的力量有多大?

我很相信,說出來的每句話都帶有能量,能影響他人和環境。

如果我們能不斷散播正向能量,這股力量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

反之,如果經常帶來負能量,不但無法提升自己,也會影響人際關係。

你可以帶給別人什麼價值?

其實,我們的價值主要有兩種:

  1. 財富價值:給別人帶來實際幫助
  2. 情緒價值:給別人帶來歡樂和安慰

如果暫時無法帶來財富,也至少努力帶給別人快樂。

做不到的時候,少說話也是一種尊重。

總結:提升自己,帶來正能量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持續提升自己,並有意識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和語言,確保說的話能帶給別人好能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字創作怪獸|Allen Peng
12會員
92內容數
10 年職業軍人,退伍後走入職場,現為斜槓創業者。骨子裡住著一位喜劇人,喜歡發掘生活中的幽默感。經營 Podcast《不離職創業 Allen Peng Podcast》,並持續透過文字創作,分享個人成長、創業歷程與人生體悟。首本書《搞砸了沒關係再來過》籌備出版中。
2025/08/02
我一直對於學習與創業這兩個議題非常感興趣,尤其是:怎麼透過這些行動,有機會增加自己的收入。  當然,市面上存在許多不同的商業模式。例如,你可以成為一位線上教練,這是一種模式; 或者你販售實體產品,透過店家銷售商品與服務,像是餐點、餐廳,也是一種模式。 但若能讓毛利提升、創造最大化的利潤,選擇一
2025/08/02
我一直對於學習與創業這兩個議題非常感興趣,尤其是:怎麼透過這些行動,有機會增加自己的收入。  當然,市面上存在許多不同的商業模式。例如,你可以成為一位線上教練,這是一種模式; 或者你販售實體產品,透過店家銷售商品與服務,像是餐點、餐廳,也是一種模式。 但若能讓毛利提升、創造最大化的利潤,選擇一
2025/08/01
從一些訪談過程中,其實可以學到很多不同的觀點。我覺得學習如果願意付費,當然很棒;但如果是從免費的影片、Podcast,或者與人交談中得到的經驗與智慧,也非常非常寶貴。今天快速分享三個我從中學到的思維與幫助。 第一個點是關於信念與顯化。我覺得這是一個蠻特別的議題。 無論是《秘密》、吸引力法則的紀錄
2025/08/01
從一些訪談過程中,其實可以學到很多不同的觀點。我覺得學習如果願意付費,當然很棒;但如果是從免費的影片、Podcast,或者與人交談中得到的經驗與智慧,也非常非常寶貴。今天快速分享三個我從中學到的思維與幫助。 第一個點是關於信念與顯化。我覺得這是一個蠻特別的議題。 無論是《秘密》、吸引力法則的紀錄
2025/07/28
有時候在與人交談,或者進行 Podcast 訪談的過程中,往往能挖掘出一些超乎預期的深度。透過問答互動,我們不只是了解對方的故事、信念與價值觀,有時候還能看見他們內在未曾整理清楚的矛盾點。 但這件事有趣的地方在於——我們也可以把這樣的對話方式,套用在「與自己對話」上。 探索自己,是一條沒有終點的
2025/07/28
有時候在與人交談,或者進行 Podcast 訪談的過程中,往往能挖掘出一些超乎預期的深度。透過問答互動,我們不只是了解對方的故事、信念與價值觀,有時候還能看見他們內在未曾整理清楚的矛盾點。 但這件事有趣的地方在於——我們也可以把這樣的對話方式,套用在「與自己對話」上。 探索自己,是一條沒有終點的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很有感覺的一段話~ 第一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引起的情緒」 第二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無意但自己突然被激起的情緒」 第三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衝突,但自己自行站隊引起的情緒」 第四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言行,但自己感到不妥加以批判」
Thumbnail
最近很有感覺的一段話~ 第一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引起的情緒」 第二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無意但自己突然被激起的情緒」 第三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衝突,但自己自行站隊引起的情緒」 第四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言行,但自己感到不妥加以批判」
Thumbnail
我想我可以開始練習這麼說:這關係就放你一個人好不好,你真是煩死了。
Thumbnail
我想我可以開始練習這麼說:這關係就放你一個人好不好,你真是煩死了。
Thumbnail
但不必要因為跟自己不同就去批判或攻擊 換個角度想 我們在學習或是想要改變什麼的時候 反而是經常需要保持更開放、客觀的態度 才能從中學習到一些什麼 因此與自己不同並不一定是壞事 但是因為這樣去攻擊 那就是壞事了
Thumbnail
但不必要因為跟自己不同就去批判或攻擊 換個角度想 我們在學習或是想要改變什麼的時候 反而是經常需要保持更開放、客觀的態度 才能從中學習到一些什麼 因此與自己不同並不一定是壞事 但是因為這樣去攻擊 那就是壞事了
Thumbnail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最近聽到身邊有朋友心情受到影響,來分享一下我一路上的觀察和心路歷程。 身為高敏人的我,從小常常把別人的言語、意見、標準往自己的身上套用,最常見的是他人的批判,某一天這些聲音已經內化成心中對自己的指教。
Thumbnail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最近聽到身邊有朋友心情受到影響,來分享一下我一路上的觀察和心路歷程。 身為高敏人的我,從小常常把別人的言語、意見、標準往自己的身上套用,最常見的是他人的批判,某一天這些聲音已經內化成心中對自己的指教。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專高人的評論者,他們總是在不請自來的情況下,對我們進行指手畫腳、莫名其妙的評論。這些評論並非出於真正的關心,而是一種自我彰顯的方式。在面對這些評論時,我們更需要保持距離,不要受到他們的影響。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專高人的評論者,他們總是在不請自來的情況下,對我們進行指手畫腳、莫名其妙的評論。這些評論並非出於真正的關心,而是一種自我彰顯的方式。在面對這些評論時,我們更需要保持距離,不要受到他們的影響。
Thumbnail
就算我們看官覺得罪狀幾乎成立,它還是有背離事實的可能性。
Thumbnail
就算我們看官覺得罪狀幾乎成立,它還是有背離事實的可能性。
Thumbnail
想起之前在讀書會上討論的話題——當我們在社群平台看到不合時宜的發言,甚至是針對我們自己所屬群體(ex: 文組、女性、支持某些理念者……)的抹黑與攻擊時,是否應該主動發言表達不同觀點或甚至適時反擊? 『如果自己什麼都不說,會不會久了大家就會認為他們是對的?』朋友認為,不同的聲音很重要,表達自己的立場
Thumbnail
想起之前在讀書會上討論的話題——當我們在社群平台看到不合時宜的發言,甚至是針對我們自己所屬群體(ex: 文組、女性、支持某些理念者……)的抹黑與攻擊時,是否應該主動發言表達不同觀點或甚至適時反擊? 『如果自己什麼都不說,會不會久了大家就會認為他們是對的?』朋友認為,不同的聲音很重要,表達自己的立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