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些訪談過程中,其實可以學到很多不同的觀點。我覺得學習如果願意付費,當然很棒;但如果是從免費的影片、Podcast,或者與人交談中得到的經驗與智慧,也非常非常寶貴。今天快速分享三個我從中學到的思維與幫助。
第一個點是關於信念與顯化。我覺得這是一個蠻特別的議題。
無論是《秘密》、吸引力法則的紀錄片或暢銷書籍,都在講這個主題。如果進一步拆解,其實有三個步驟:- 向宇宙發出要求
- 相信已經擁有
- 滿心歡喜地接受。
我們向宇宙下訂單,除了這些步驟外,還要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相信,接著去做,才會擁有。
有位作者提到一個架構——「想了、信了、做了、有了」,這代表不同的面向。我自己相當相信身心靈及吸引力法則的觀念。
第二個點是:我應該做什麼,才能配得擁有某些東西。大部分人的認知是「我擁有什麼,我會得到什麼」,比如說「HAVE - DO - BE」:擁有iPhone手機,能用它的功能,得到別人的認同。
但其實應該反過來,變成「BE - DO - HAVE」:我要成為怎樣的人,然後去做,才會擁有。真正理解並運用 BE - DO - HAVE,已經非常不可思議。
第三個點是關於「成為(become)」。我聽到一句話非常好,就是我們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一個很深的議題,但很多人不太會去思考。如果你很清楚想成為誰,且去做相對應的行動,就會得到不同的經驗與結果。
我常分享:「不是得到就是學到,你完全沒有任何損失。」
無論做什麼選擇,去做了就會獲得經驗、結果或報酬。但有句話說得特別好:「你不會顯化你想要的,你會顯化你是的。」這再次呼應「become」的概念——最終回歸到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並付出行動,才會有不同層次的結果。
我最近練習的議題是「從結果往回推」,即「以終為始」的概念。我想得到什麼結果?把它拆解成最小可行動方案,然後開始執行。
人們最在乎的三大領域是財富、健康、人際關係,從這三面向往內探索,明確寫下想得到的結果,再拆解成最小可行動方案。
這就是所謂的 Atomic Habit(原子習慣)與 Atomic Action(原子行動),透過反覆行動養成習慣,進而改變我們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