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在訪談的過程中,無論是與他人對談,或是你正在經營自媒體、Podcast、有機會訪談別人,都會發現一個現象:這些互動,其實常常能挖掘出許多深層的內容。
你能從中了解一個人的信念、價值觀,甚至察覺到他內在可能存在的矛盾與衝突點。而我認為,「探索自己」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歷程。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當你願意深入挖掘自己內在的信念、想法、價值觀,你會越來越認識自己。而這些看似無形的底層系統,才是真正影響我們行動與選擇的核心力量。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價值觀、信仰,甚至是生活規則。這些東西無形中影響我們的判斷,也左右著我們突破的能力與行動方向。
所以,如果你渴望某種突破、想要創造不同的結果,就需要更有意識地去「認識自己」與「學習自己」。
我腦海中浮現一個畫面:
一個人不斷地問「為什麼」。
對方回答後,他繼續追問:「為什麼?」
再回應,他再問:「那為什麼?」
這樣一來一往、反覆深入的過程,不只是問問題,更是在彼此建立觀點,再從觀點延伸出更多提問。
這樣的對話,其實能挖出許多我們平常根本沒注意到的盲點與信念。當然,這樣的探索有一個前提:雙方都必須處於開放的狀態。
如果對方封閉,對話自然也無法深入。
但,其實我們不需要別人,我們自己就可以和自己進行這場深度對話。
對我來說,錄 Podcast 的過程,就是我與自己對話的方式。
我會把腦中的想法說出來,然後回過頭再去檢視它、與它對話,再說出來、再檢視、再釐清。這種反覆的練習,其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自我覺察工具。
當你對某件事有渴望、有目標、有期待時,這種練習更顯重要。
我記得有一次聽到一句話,對我產生了極大的觸動:
「人可以因為自己的想法改變,而改變自己的命運。最大的改變,是我開始懂得『堅持』這件事情。」
這句話我聽了不只一次,它有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它讓我聯想到——有時候我們之所以迷失,是因為被外界的雜訊干擾。
但當你願意靜下來、探索自己,深入看見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樣貌、追求的結果,甚至是你想為家人打造的理想生活,你就會發現:
「專注力,其實是一種超能力。」
我們常常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我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想得到什麼樣的結果?想為家人創造什麼樣的品質?
這些答案,都藏在你願不願意自我覺察的練習裡。透過持續的自我暗示、自我檢視、自我調整與行動,才能一步一步走向你想要的未來。
我自己也經歷過這樣的轉變。
我曾經很容易被外在影響——別人說什麼我就焦慮,別人做什麼我就跟著搖擺。
但經過時間的淬鍊與生命的磨練,我學會了辨識、選擇、回應。我知道什麼是我要的,什麼不是。這不代表我完全不被影響,而是:我知道自己可以調整。
我可以在混亂中釐清方向,在雜訊中聚焦行動。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如今,當我邁向四十歲的這個節點,回望這些年的歷程,我才明白:
真正的成長,不是變得完美,而是變得清醒。
變得知道自己是誰,要什麼,該走向哪裡。
這一句話是很有影響了:
「人可以因為自己的想法改變,而改變自己的命運。最大的改變,是我開始懂得『堅持』這件事情。」
你真正想要的,是這樣的結果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請你給自己一段時間,深入探索自己。
探索完之後,把所有外在的雜訊關掉,把焦點放在「你能控制的事情」上。
然後,開始前進、創造,並實現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