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數位遊牧工作六個月了,迫不及待要紀錄自己的近況與心情。過去六個月裡,我有整整三個月都不在英國,去了台灣、日本、巴黎、義大利、西班牙,邊工作邊生活,體驗著「不被地點限制」的自由。
延伸閱讀:英國求職經驗分享:兩週上岸、數位遊牧、40% 薪水增幅、行銷主管職!
如果你還不認識我的話...
大家好,我是 Yuwen,目前定居英國曼徹斯特,曾擔任英國上市跨國電商的行銷主管,近期轉職新創 PM ,嘗試數位遊牧的工作生活方式。18 年,抵達英國就讀研究所;19 年,畢業後開始英國行銷工作;20 年,工作之餘在台灣創辦自己的品牌;21 年,與現在的先生交往並於隔年在英國結婚;現在正在前往英國公民的路上。
一、工作效率的反思
老實說,在成為一位數位遊牧者之前,我對這種遠端型態是有所保留與不確定的。尤其身為 Project Manager(或稱 Delivery Manager),我擔心的問題非常實際:如果團隊每個人都在不同時區、不同地點自由工作,那進度如何跟進?項目如何追蹤?我的 KPI 怎麼辦?
但實際工作了六個月後才發現,正因為這種自由非常難得,團隊反而更尊重每個項目的時間底線。遠端工作反而讓大家更誠實地管理自己的產能與承諾,該交付的,就會交付;說做得到,就一定會做到。不是那種「在辦公室打卡,但其實摸魚」的虛假效率,也盡量不會 Over promise but under deliver,而是真正把責任放在自己身上的自律。
二、如何遠距建構職場信任
因為這樣工作型態的關係,基本上沒有人會因為「幾點開始上班」而對任何人產生評價,衡量個人效率與產能的是項目的完成度、工作的實際輸出,而非上線時間與頻率。
基於如此,我們高度依賴清楚的項目管理工具及 AI 工具,搭配每日 Standup、每週 Review、每月 Retro 等目的明確的反饋會議機制,讓每個人都能掌握彼此進度與資源。信任的建立,來自於這種透明而穩定的制度設計,而不是日常面對面的「存在感」。
三、承認與否,職場其實是交友圈的延伸
每天工作 5 至 10 小時,和自己幾乎每日互動的人,卻很少能真正見上一面。我的同事遍佈全世界,香港、美國、菲律賓、巴西、杜拜、波蘭、澳洲等,這種「人在世界另一端」的合作關係,有時讓人感到某種「虛擬人際關係」的孤獨。
絕多數離職的同事,往往也是因為無法接受「缺乏人際連結」的空虛感,畢竟人類本來就是群居動物。我自己也在某些時候覺得,好像與世界有一點脫節,在茶水間 Tea Time 聊八卦、週五下班後和同事小酌、早上搭電梯的時候禮貌問問昨晚在幹嘛,這些互動其實是感受到人與人溫度很重要的環節,少了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時刻,有時候會感到孤單。
四、當綁住自己的不再是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的時候,為什麼要留下?
這是我進入數位遊牧生活後最大的體悟之一!以前住在英國,是因為工作機會、居留條件、簽證規範等各種外部因素。但現在,我可以選擇住在任何地方,只要有網路、電腦與時間管理能力就可以開工,「住在英國」反而是一個主動選擇。
我開始重新定義「家」的概念,不再是國籍、戶籍或地理位置,而是「哪裡讓我此刻最舒服」。我可以根據季節、飲食、氣候、文化、情緒能量等條件,彈性地選擇居住地,不再有一種被城市或國家綁架的感覺,擁有更自主選擇居住地點的權力。
延伸閱讀:關於出國留學後的選擇:留下,是一種冒險;回家,也需要勇氣
五、對於 Work Life Balance 的重新理解與定義
以前我覺得 Work-Life Balance 是「9 到 6 工作,下班後做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可以是副業、休閒娛樂、躺著耍廢,但過去幾年,我總覺得哪裡不合理,這種形式的切割,其實忽略了我個人的能量曲線和需求。
在 9 到 6 的工作模式下,我硬生生地被定義了某個時間區段必須賣給公司,無論我的產能為何,時間就是和公司制度綁在一起。數位遊牧的這六個月,相對有彈性的公司制度,讓我可以更有自主地規劃我自己的時間。舉例來說,我發現我週一效率極好,可以從早上 7 點一直工作到晚上 10 點也完全不累,但到了週五下午,我就完全喪失動力。如果強迫我週五還要「坐滿」,那是對產能的浪費、對自我的消耗。
現在,我可以選擇下午去健身、晚上再處理主業工作、週日先工作一點點來減緩開始新的一週的焦慮。這才是對我來說真正的 Work-Life Balance:我知道自己的狀態,然後自己安排出最理想的節奏。Slack 上的狀態分享也成為日常:「正在煮飯」、「出門遛狗」、「搭飛機中」、「開車去買菜」等,這些生活狀態分享,不會讓人覺得你不敬業,反而是一種透明、誠實的工作文化。
延伸閱讀好友文章:Work Life Balance 的迷思:工作與生活不是對立,從平衡到整合的價值觀 (部落格:變革成長指南,作者:Andy CY)
六、我有自由了,但我有錢、有體力嗎?
外人看來,數位遊牧就是一種「環遊世界順便賺錢」的浪漫,但實際體驗了六個月後,我發現這種生活也需要體力、財力與極高的自我管理能力。
去東京住一個月?可以的!下個月跳去布里斯本也行!但每天訂看交通、查住宿、適應新時差、整理行李,這其實會讓我工作效率降低,生活品質下滑,旅遊變得沒那麼有趣。
我發現,最常見的數位遊牧樣貌,反而不是每天在機場奔波,而是待在一個小小但舒服的空間裡,好好工作、偶爾移動、生活穩定。那種浪漫背後,其實是一種深思熟慮的自我選擇,而不是盲目逃離生活。
結語、
不確定讀到這裡的你,是否對「數位遊牧」有更多畫面感了?這六個月的體驗對我來說,是一種重新理解生活與工作的過程。
我來自台灣,現居英國,先生是日本人,我們的生活因此有更彈性的選擇權。可以選擇回亞洲避冬、夏天在英國避暑,而且不需為了「回家看家人」而耗盡年假,只需要有 Wi-Fi、有時間管理、有責任感,就能好好工作。
前陣子家裡有小狗寄宿,我也能靈活地安排工作,把時間留給牠。這種生活模式,讓我看見未來若有小孩,我也可以用自己的節奏陪伴他成長。
目前體驗到現在,數位遊牧的工作型態很符合我對自由、生活選擇權的嚮往。
延伸閱讀:台英職場比較,薪水、生活費全公開!|2019-2024年,英國與台灣的薪資、職涯、生活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