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曾經在晚上十點,你還在看電腦檢查未讀郵件,準備工作的東西?或是早上六七點,鬧鐘剛響的時候,你卻早已醒來,腦中盤算今天要完成的專案。週末本該放鬆,卻因為「再多做一點」的念頭,依舊坐在電腦前加班。
尤其是當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模糊,我們該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在這篇文章裡,我將帶你回顧職涯起伏中的真實經歷、探討「Work Life Balance」背後的誤區,並分享如何將興趣化為動力,嘗試將工作與生活整合在一起。
為什麼重要?
Work Life Balance 是個假議題,工作與生活不是一條線分開的兩件事,而是共同都屬於組成人生的元素,關鍵是要整合工作與生活,打造出理想的人生
在這期的內容將涵蓋:
- Work Life Balance 迷思:工作與生活真的水火不容嗎?
- 整合思維:平衡是假議題,關鍵是整合工作與生活
- 價值驅動:以「工作觀×人生觀」重塑生活
- 專屬和弦:金錢、表達與影響力的理想比例
- 守護動機:延緩「實用性」思考,保護內在熱情
- 結論:整合工作與生活,打造出理想的人生
Work Life Balance 迷思:工作與生活真的水火不容嗎?
在剛開始工作的 2-3 年間,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每天在工作上面總是有無數的任務需要完成,而且自己又是剛開始工作,很多工作技能、處理方式都還很菜,需要很多時間去摸索成長,工作效率也很難提升,所以在職涯的初期,我幾乎就是沒有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光是工作就已經占滿了我的生活。
隨著工作經驗的累積,大概在工作的 3-5 年後,自己開始在工作上越來越駕輕就熟,也更清楚每件事情的輕重緩急,開始能夠適應工作上永遠都在失火,但是重要的是不能讓有火是會大到危及的程度,工作的時間不再無止盡的擴張,開始可以擁有工作之外的生活,這個階段的自己開始可以去擁有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接著就是我最近兩年的狀態,我開始懷疑工作與生活是不是一個假議題?為什麼工作與生活需要平衡?
我發現自己除了正職工作外,我也會自己去尋找有趣的 side project 來做,像是自己嘗試做 Podcast,要花時間準備內容、剪輯、上架,到現在開始寫文章、寫電子報,這些其實都算是某種【工作】,我對自己原本的說法是:「我可能就是個工作狂吧!永遠閒不下來的那種人」
但我後來才發現並不是,我在利用下班時間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好像不會覺得他們是一種工作或是加班,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沒有那種工作上需要交付的壓力,或是一定要在什麼時間內做完的緊張,反而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覺得充滿能量、成就感,我甚至會自己主動想去花時間鑽研、提升能力,儘管他們不一定可以像工作一樣換出薪水,這種可以喜歡工作的感覺好神奇。
整合思維:平衡是假議題,關鍵是整合工作與生活
我前陣子在讀 iPod 之父 Tony Fadell 的書《Build 創建之道》時,看到他說了一段話,就是在描述我覺得疑惑的地方
“When you’re doing something truly new, truly important, it’s never balanced. You’re obsessed. You’re in it. It’s war.”
如果你在做一件很新、很重要的事情,你會深深著迷,一頭栽進去,進入戰鬥模式,這種狀態永遠不是平衡的。

Tony Fadell
沒錯,當人深深著迷一件事情的時候,才不會管是不是平衡的,就像小時候很容易著迷電玩,著迷電玩的時候,哪個小孩還管的了平衡不平衡,就是全部身心 All in 投入打到爆,花時間去練習技巧,為了有時間打更多的電動,讓自己回家寫作業變得更有效率,圍繞著想打電動的狀態形成了一種生活。
工作與生活是無法分開的,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應該分開,工作與生活之間不存在界線,因為他們都是屬於人生的一部份,兩者應該是整合在一起的。
我們選擇把人生的時間,花在工作上與花在生活上,其實是一樣的道理,都是我們選擇使用時間的方式,人生也不會只有這兩個元素,還有家人、朋友、興趣等等,所有這些都是人生的元素,我們要做的選擇是把什麼東西放進人生之中。
價值驅動:以「工作觀×人生觀」重塑生活
在《Designing Your Work Life 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這本書中,作者也是抱持一樣的觀點,關於設計出理想的工作,關鍵不是找到一個很棒的頭銜、薪水很高的工作,或是一個很被社會價值認可的工作,而是找到一個符合你的【工作價值觀】的工作。
- 為什麼要工作?
- 工作是為了什麼?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 工作和個人、他人、社會有什麼關聯?
- 什麼叫「好工作」、「值得做」的工作?
- 金錢和工作的關聯是什麼?經歷、成長、成就感和工作的關聯是什麼?
以我自己為例,我認為工作是幫助我建立思考框架、升級視野的管道,透過工作的經驗,我希望可以更多元探索世界,擴展我的認知領域,同時我也認為收入很重要,非常重要,因為我對於金錢的焦慮感很強,我不想要處在一個需要擔心錢的狀態,我想要錢,因為這是我衡量自己價值很重要的指標。
回答完工作的價值觀後,我們也要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 人活在世上是為了什麼?
- 人生的意義或目的是什麼?
- 人與他人的關聯是什麼?
我的人生價值觀是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體驗,擁有各種不同的體驗,不管是看到、吃到、感受到等等,努力去探索各種不同的感受,認識世界的事物,這是我認為人生最重要的追求。
結合個人的工作觀與人生觀,我們才可以建立起一致的人生。
過著一致的人生,意思不是人生完美,每一天都過完美的生活,每一件事都配合得好好的。過著一致的人生,意思只是盡最大的努力,依據自己的世界觀與人生觀而活。

Stanford Designing Your Life
專屬和弦:金錢、表達與影響力的理想比例
在檢視自己的工作時,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思考:金錢、影響力、表達。
- 金錢:代表的是收入
- 表達:代表向世界發出你的聲音、輸出看法,創作出你的東西
- 影響力:我們希望自己的工作產生什麼影響力?可能是影響少數個人的影響力,或是改變世界的影響力,影響力的範圍有多大?
每一份工作都可以用這三個元素組成,假如你今天是一間科技公司的產品經理,這個職位的薪水收入是一個元素。你在擔任產品經理時,有多大的自由空間可以表達你的想法、決定做什麼事情,這是影響力。你在公司內部能夠發揮的影響力,甚至是你管理的產品對於整個社會、世界的影響力,也是這份工作創造的影響。
從這三個元素,我們可以去思考自己理想的和弦是什麼,我們想要收入、表達、影響力各自佔有多高的比例,而且我們不一定只能從單一份工作去創造理想的和弦,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角色來組合出理想的模樣。

創造出專屬你的和弦
就像我們在『打造人生組合 Portfolio:建立韌性,擺脫工作焦慮』文章提到的,可以用 Portfolio 組合的角度來思考,讓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色中,去組合、平衡出和弦,以我自己為例,我同時擁有的角色包括:
- 外商管理顧問:主要提供我收入,以及在大企業層級發揮影響力
- 《閱讀進行式》Podcast、電子報:讓我可以盡情去表達,將我的想法、經驗輸出到這個世界上與人分享,以及這些想法有機會影響到一些人,啟發個人層級做出改變
- 小眾興趣會員社群:主要提供我收入,以及自己可以下場嘗試,自己運營一個社群、產品的機會
我認為沒有任何一份工作是理想的,但可以透過多種角色組合出一個人理想的和弦。
守護動機:延緩「實用性」思考,保護內在熱情
當我們在探索不同的角色、工作時,起初很可能只是一個小的火花,一個興趣使然的起點,這時候我們需要特別小心,因為我們總是會太快去思考到,這個興趣有沒有價值?有沒有變現的機會?是不是對我的未來有幫助?
我們太快就會開始考量實用性。
我認為這些思考沒有錯,只是時間點的問題,當我們在探索新的角色時,稍微延緩一些「實用性」的評估,先讓自己探索看看,如果我們這麼快就要將每一個興趣、角色標上價值的標籤,那很多事情在一開始萌芽的時候就被扼殺了。
在心理學上有個理論是「動機擁擠理論」Motivation Crowding Theory,這個理論的核心論點是只要存在對於外部報酬的預期,就會削弱人的內在熱忱與動機。
在一項由美國賓州大學行為科學團隊進行的田野實驗中,設計了一款名為「迷宮方塊」(Maze Cube)的數位拼圖遊戲:玩家要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挑戰。研究中,參與者被隨機分為三組:
- 從未預期獎勵組:任務全程不提及任何報酬;
- 預期獎勵組:事前告知每成功完成一局,就能獲得 1 美元報酬
- 驚喜獎勵組:同樣只在完成後才意外發放 1 美元
實驗結果顯示,預期獎勵組在有報酬階段確實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破關的速度也顯著提升,然而一旦獎金撤銷,他們在隨後的自由遊玩時間裡,不僅參與度降至低於從未領過錢的對照組,甚至自評對遊戲的興趣也大幅下滑。
反觀驚喜獎勵組,無論有無報酬,他們對「迷宮方塊」的熱情始終穩定,與從未預期獎勵組不分上下,持續更久的遊玩時間。這項研究清楚地提醒我們,只要在活動開始前就已預期會有金錢誘因,就很有可能取代原本內在的好奇與樂趣,一旦外部獎勵消失,內在動機反而更容易流失。
結論:整合工作與生活,打造出理想的人生
“Choose a job you love, and you will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選擇一份你熱愛的工作,這輩子就永遠不會覺得自己在工作。」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只是一個假議題,關鍵是找到你喜歡的事情,當你可以找到喜歡的事情,那做這些事情將不再是痛苦、消耗,而是可以打造出一個理想的生活方式。
希望今天這篇文章,能讓你對於工作、生活多一點想像,嘗試去找出你理想中的工作和弦,讓我們一起前進打造出理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