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三藏-相應部7.20💠 Bhikkhaka-suttaṃ(乞士經)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佛陀法語 | 比庫的定義

佛陀法語 | 比庫的定義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有一位也是以行乞維生的婆羅門,前往佛陀所在的修行處,他們互相寒暄問候之後,這位婆羅門坐在一旁,向佛陀問道: 「偉大的喬達摩導師,我以行乞過活,你也是拿著缽和人乞討食物在維持生命,到底我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呢?」 佛陀以偈言回答: Na tena bhikkhako hoti 並非因為行乞食 yāvatā bhikkhate pare 就被稱為托缽僧 Vissaṁ dhammaṁ samādāya 如仍受持世間法 bhikkhu hoti na tāvatā 那也還不是比庫 Yodha puññañca pāpañca 不執著修福作惡 bāhitvā brahmacariyaṁ 持守梵行斷兩端 Saṅkhāya loke carati 行於世間能思量 sa ve bhikkhūti vuccatī 他才能稱為比庫 聽完佛陀的說法之後,這位乞士多次讚美佛陀,並且請求成為佛陀的在家弟子,終生皈依。 ---- 古今中外,以行乞食物維生的修行人,並不限定於佛陀所創立、帶領的僧團。 但,佛陀特別說明,遵循他的教法的修行人,才能稱之為比庫,因為比庫學習的是出世間法,是知道並且努力去親自體證「四聖諦(苦、苦集、苦滅、滅苦之道)」 的人。 倘若一個修行人採用行乞食物來修苦行,但心中卻仍然掛念: 這是我、 這是我所有的、 我是屬於某個更大的存在的一部分、 更大的存在在我之中, 以上這四種基本我執邪見的話,那麼他就只是個乞士、並不能稱之為比庫。 另外,佛陀還提到,真正的比庫是不能心繫善、也不去排斥惡,要走在中道之上。 若以世間法的角度來看,可能會覺得這根本就成了一個不分是非、或冷漠不關心世界的修行人。 但,若是明白佛陀所教的出世間法,就比較能明白,不去執著善或惡,是因為當我們還在判斷善或惡的時候,就還是沒有真正了解,一切行都是苦、無常,即使是善人、善行,最終得到善果,這個快樂的感受不僅也是會生滅、不長久,更還有可能導致我們起貪愛心,造下新的不善業。 以「三共相(無償、苦、無我)」的角度來看,便能懂得佛陀並不是要我們成為是非不分的人,而是要我們不要去執著對和錯。 因為一切法都是因緣成熟後的結果,對結果產生喜歡或排除,都是不善心,都應該避免。 也就是「Saṅkhāya(能思量)」的意思。

最後多增加「Saṅghānussati(僧隨念)」的巴利文與個人的七言句型翻譯。

佛陀法語 | 僧隨念

佛陀法語 | 僧隨念

sup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聲聞佛僧善行道 ujup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聲聞佛僧正行道 ñāyap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聲聞佛僧如理行 sāmīcip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聲聞佛僧和敬行 yadidaṃ cattāri purisayugāni 他們稱為四雙士 aṭṭha purisapuggalā 再細分為八種人 esa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此乃佛陀之僧團 āhuneyyo pāhuneyyo 值得供奉與供養 dakkhiṇeyyo añjalikaraṇīyo 值得佈施與合掌 anuttaraṃ puññakkhettaṃ lokassā 為世間無上福田​

僧隨念是佛陀教導的十個隨念之一,以憶念追隨佛陀的正法的比庫僧團的美德為禪修目標。 正式的出處是「相應部11-帝釋相應」,詳細的說明解釋會留到該篇再詳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佛陀的智慧寶庫
2會員
49內容數
透過學習巴利三藏的經藏、律藏、論藏,累積波羅蜜、藉佛法僧三寶之力,願早日解脫輪迴之苦。
佛陀的智慧寶庫的其他內容
2025/08/08
在舍衛城,住著一位奉養母親的婆羅門。 某日,他前往佛陀的修行處,抵達後,塌陷和佛陀寒暄問候,結帳做在一旁,問道: 「我想請問世尊,我是一位乞士,以正當的方式乞得食物,並用這些食物贍養我的父母。我這樣做,可以算是盡了做子女的義務責任嗎?」
Thumbnail
2025/08/08
在舍衛城,住著一位奉養母親的婆羅門。 某日,他前往佛陀的修行處,抵達後,塌陷和佛陀寒暄問候,結帳做在一旁,問道: 「我想請問世尊,我是一位乞士,以正當的方式乞得食物,並用這些食物贍養我的父母。我這樣做,可以算是盡了做子女的義務責任嗎?」
Thumbnail
2025/08/07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枸薩羅國境內的一個樹林之中。 某日,一些跟隨一位巴拉德瓦賈族姓的婆羅門修行的年輕學生,進入森林中撿拾柴火,看到了在樹下打坐的佛陀。 他們覺得非常驚訝,怎麼會有人在這麼恐怖、杳無人煙的森林裡,打坐得這麼安詳的人?!
Thumbnail
2025/08/07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枸薩羅國境內的一個樹林之中。 某日,一些跟隨一位巴拉德瓦賈族姓的婆羅門修行的年輕學生,進入森林中撿拾柴火,看到了在樹下打坐的佛陀。 他們覺得非常驚訝,怎麼會有人在這麼恐怖、杳無人煙的森林裡,打坐得這麼安詳的人?!
Thumbnail
2025/08/06
在枸薩拉(Kosala,古譯:拘薩羅)國住著一位巴拉德瓦賈種姓的婆羅門,他是個林木業的工頭,很喜歡自己的工作。 某日,當他指揮工人們完成工作,對自己的工作成果感到心滿意足的時後,他看見了在娑羅樹下打坐的佛陀。
Thumbnail
2025/08/06
在枸薩拉(Kosala,古譯:拘薩羅)國住著一位巴拉德瓦賈種姓的婆羅門,他是個林木業的工頭,很喜歡自己的工作。 某日,當他指揮工人們完成工作,對自己的工作成果感到心滿意足的時後,他看見了在娑羅樹下打坐的佛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從前有兩個和尚,一個很富有,每天過得舒舒服服; 另一個很窮,日子過得非常苦。 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印度求取佛經,你看如何?” 富和尚說:“那麼遙遠,你如何去?” 窮和尚說:“一個缽、一個水瓶、兩條腿就夠了。” 富和尚哈哈大笑:“我想去印度也好幾年了,一直沒成行的原因是旅
Thumbnail
從前有兩個和尚,一個很富有,每天過得舒舒服服; 另一個很窮,日子過得非常苦。 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印度求取佛經,你看如何?” 富和尚說:“那麼遙遠,你如何去?” 窮和尚說:“一個缽、一個水瓶、兩條腿就夠了。” 富和尚哈哈大笑:“我想去印度也好幾年了,一直沒成行的原因是旅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佛陀紀念館創辦人星雲大師說:「擔任義工,是一種心意和生命的奉獻,是一種力量和時間的布施,所以義工都是知行合一的菩薩行者。」
Thumbnail
佛陀紀念館創辦人星雲大師說:「擔任義工,是一種心意和生命的奉獻,是一種力量和時間的布施,所以義工都是知行合一的菩薩行者。」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