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法語 | 比庫的定義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有一位也是以行乞維生的婆羅門,前往佛陀所在的修行處,他們互相寒暄問候之後,這位婆羅門坐在一旁,向佛陀問道: 「偉大的喬達摩導師,我以行乞過活,你也是拿著缽和人乞討食物在維持生命,到底我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呢?」 佛陀以偈言回答: Na tena bhikkhako hoti 並非因為行乞食 yāvatā bhikkhate pare 就被稱為托缽僧 Vissaṁ dhammaṁ samādāya 如仍受持世間法 bhikkhu hoti na tāvatā 那也還不是比庫 Yodha puññañca pāpañca 不執著修福作惡 bāhitvā brahmacariyaṁ 持守梵行斷兩端 Saṅkhāya loke carati 行於世間能思量 sa ve bhikkhūti vuccatī 他才能稱為比庫 聽完佛陀的說法之後,這位乞士多次讚美佛陀,並且請求成為佛陀的在家弟子,終生皈依。 ---- 古今中外,以行乞食物維生的修行人,並不限定於佛陀所創立、帶領的僧團。 但,佛陀特別說明,遵循他的教法的修行人,才能稱之為比庫,因為比庫學習的是出世間法,是知道並且努力去親自體證「四聖諦(苦、苦集、苦滅、滅苦之道)」 的人。 倘若一個修行人採用行乞食物來修苦行,但心中卻仍然掛念: 這是我、 這是我所有的、 我是屬於某個更大的存在的一部分、 更大的存在在我之中, 以上這四種基本我執邪見的話,那麼他就只是個乞士、並不能稱之為比庫。 另外,佛陀還提到,真正的比庫是不能心繫善、也不去排斥惡,要走在中道之上。 若以世間法的角度來看,可能會覺得這根本就成了一個不分是非、或冷漠不關心世界的修行人。 但,若是明白佛陀所教的出世間法,就比較能明白,不去執著善或惡,是因為當我們還在判斷善或惡的時候,就還是沒有真正了解,一切行都是苦、無常,即使是善人、善行,最終得到善果,這個快樂的感受不僅也是會生滅、不長久,更還有可能導致我們起貪愛心,造下新的不善業。 以「三共相(無償、苦、無我)」的角度來看,便能懂得佛陀並不是要我們成為是非不分的人,而是要我們不要去執著對和錯。 因為一切法都是因緣成熟後的結果,對結果產生喜歡或排除,都是不善心,都應該避免。 也就是「Saṅkhāya(能思量)」的意思。
最後多增加「Saṅghānussati(僧隨念)」的巴利文與個人的七言句型翻譯。

佛陀法語 | 僧隨念
僧隨念是佛陀教導的十個隨念之一,以憶念追隨佛陀的正法的比庫僧團的美德為禪修目標。 正式的出處是「相應部11-帝釋相應」,詳細的說明解釋會留到該篇再詳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