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法語 | 關於快樂
在枸薩拉(Kosala,古譯:拘薩羅)國住著一位巴拉德瓦賈種姓的婆羅門,他是個林木業的工頭,很喜歡自己的工作。 某日,當他指揮工人們完成工作,對自己的工作成果感到心滿意足的時候,他看見了在娑羅樹下打坐的佛陀。 他心中突然升起一個疑問: 我是因為喜歡在森林中的工作,對自己的工作成果感到滿意,所以才會喜歡在這種深山樹林裡工作。 但這個修行人,在這種離開人群的地方,到底有什麼快樂? 於是他決定走近佛陀身邊,他以偈言問道: Ke nu kammantā karīyanti 娑羅林中的乞士(與下句為倒裝句) bhikkhu sālavane tava 你做完了什麼活 Yadekako araññasmiṁ 在此林中獨靜坐(與下句為倒裝句) ratiṁ vindati gotamo 你享受什麼所獲 佛陀以偈言回答: Na me vanasmiṁ karaṇīyamatthi 林中我無活可做 Ucchinnamūlaṁ me vanaṁ visūkaṁ 盤結樹根已斷除 Svāhaṁ vane nibbanatho visallo 荊棘不再糾纏我 Eko rame aratiṁ vippahāyā 離苦獨享寂靜樂 聽完之後,工頭婆羅門多次讚美佛陀,並且請求成為佛陀的在家弟子,終生皈依。 ---- 在24緣中,第一條就是『因緣(Hetupaccayo)』 佛陀經常將『因(Hetu)』比喻為樹木的根(Mūla),這兩個字都有起源、因素、原因的意思,佛陀以此說明在輪迴中受苦的眾生,都是因為根源的因,沒有除去。 根源的因有三個,即:貪愛、瞋心和無明。 所以佛陀在偈語中所說的樹根已斷除,是他心中已經沒有貪瞋和無明。 荊棘則是象徵煩惱以及煩惱帶來的苦受和折磨。 一般凡夫和眾生的快來,來自獲得或抓取某個人或事物可,所以雖然工頭和佛陀都說樂於前往無人的林野、樹下,但工頭的樂趣是來自砍下適當的樹木,製造成物品或建材,佛陀的快樂則來自於沒有「想要」的欲望,所以也就不會去抓取、不會因得到或不得到自己所想要的,而被快樂或不快樂的荊棘之刺所傷害。 放手,才是擁有。 ---- 本篇經文沒有特別說明這位工頭婆羅門的名字,只以職業稱呼他。 翻譯偈語時,考慮到中文的文句閱讀性,故把倒裝句轉正,有加上備註。
考慮到此人是婆羅門,可能不認識佛陀,不了解比庫僧團...等等組織團體,所以翻譯「bhikkhu」一詞時,採用原始字義「乞士」
在《律藏·巴拉基咖》中解釋:
“Bhikkhū’ti bhikkhako’ti bhikkhu, bhikkhācariyaṃ ajjhupagato’ti bhikkhu, bhinnapaṭadharo’ti bhikkhu."
“比庫者,乞討者為比庫,遵從於行乞者為比庫,持割截衣者為比庫。"(Pr.45)
---- 圖片出處 Photo by Horst Joachims: https://www.pexels.com/photo/close-up-of-statue-of-buddha-in-a-garden-1521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