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三藏-相應部7.17 💠 Navakammika-suttaṃ(工頭經 / 監工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佛陀法語  |  關於快樂

佛陀法語 | 關於快樂

在枸薩拉(Kosala,古譯:拘薩羅)國住著一位巴拉德瓦賈種姓的婆羅門,他是個林木業的工頭,很喜歡自己的工作。 某日,當他指揮工人們完成工作,對自己的工作成果感到心滿意足的時候,他看見了在娑羅樹下打坐的佛陀。 他心中突然升起一個疑問: 我是因為喜歡在森林中的工作,對自己的工作成果感到滿意,所以才會喜歡在這種深山樹林裡工作。 但這個修行人,在這種離開人群的地方,到底有什麼快樂? 於是他決定走近佛陀身邊,他以偈言問道: Ke nu kammantā karīyanti 娑羅林中的乞士(與下句為倒裝句) bhikkhu sālavane tava 你做完了什麼活 Yadekako araññasmiṁ 在此林中獨靜坐(與下句為倒裝句) ratiṁ vindati gotamo 你享受什麼所獲 佛陀以偈言回答: Na me vanasmiṁ karaṇīyamatthi 林中我無活可做 Ucchinnamūlaṁ me vanaṁ visūkaṁ 盤結樹根已斷除 Svāhaṁ vane nibbanatho visallo 荊棘不再糾纏我 Eko rame aratiṁ vippahāyā 離苦獨享寂靜樂 聽完之後,工頭婆羅門多次讚美佛陀,並且請求成為佛陀的在家弟子,終生皈依。 ---- 在24緣中,第一條就是『因緣(Hetupaccayo)』 佛陀經常將『因(Hetu)』比喻為樹木的根(Mūla),這兩個字都有起源、因素、原因的意思,佛陀以此說明在輪迴中受苦的眾生,都是因為根源的因,沒有除去。 根源的因有三個,即:貪愛、瞋心和無明。 所以佛陀在偈語中所說的樹根已斷除,是他心中已經沒有貪瞋和無明。 荊棘則是象徵煩惱以及煩惱帶來的苦受和折磨。 一般凡夫和眾生的快來,來自獲得或抓取某個人或事物可,所以雖然工頭和佛陀都說樂於前往無人的林野、樹下,但工頭的樂趣是來自砍下適當的樹木,製造成物品或建材,佛陀的快樂則來自於沒有「想要」的欲望,所以也就不會去抓取、不會因得到或不得到自己所想要的,而被快樂或不快樂的荊棘之刺所傷害。 放手,才是擁有。 ---- 本篇經文沒有特別說明這位工頭婆羅門的名字,只以職業稱呼他。 翻譯偈語時,考慮到中文的文句閱讀性,故把倒裝句轉正,有加上備註。

考慮到此人是婆羅門,可能不認識佛陀,不了解比庫僧團...等等組織團體,所以翻譯「bhikkhu」一詞時,採用原始字義「乞士」

在《律藏·巴拉基咖》中解釋: “Bhikkhū’ti bhikkhako’ti bhikkhu, bhikkhācariyaṃ ajjhupagato’ti bhikkhu, bhinnapaṭadharo’ti bhikkhu." “比庫者,乞討者為比庫,遵從於行乞者為比庫,持割截衣者為比庫。"(Pr.45)

---- 圖片出處 Photo by Horst Joachims: https://www.pexels.com/photo/close-up-of-statue-of-buddha-in-a-garden-1521074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佛陀的智慧寶庫
2會員
47內容數
透過學習巴利三藏的經藏、律藏、論藏,累積波羅蜜、藉佛法僧三寶之力,願早日解脫輪迴之苦。
佛陀的智慧寶庫的其他內容
2025/08/05
在舍衛城,住著一位婆羅門,名叫「樂駁(Paccanīkasāta)」,他總是以反駁他人為樂。 某日,他心想:『我何不去沙門喬達摩那裡,不管他說什麼,我都反駁他!』
Thumbnail
2025/08/05
在舍衛城,住著一位婆羅門,名叫「樂駁(Paccanīkasāta)」,他總是以反駁他人為樂。 某日,他心想:『我何不去沙門喬達摩那裡,不管他說什麼,我都反駁他!』
Thumbnail
2025/08/04
在舍衛城,住著一位名叫「傲世」的婆羅門青年,他總是目中無人,從不禮敬父母、老師或他的兄長。 某日,當佛陀正在舍衛城的一處為大眾說法時,他心想: 『那個沙門喬達摩被眾多的群眾圍繞,在那裡教導世間道理。我何不也走過去瞧瞧,如果他和我說話,那我才要和他說話。如果他不和我說話,那我也不和他說話。』
Thumbnail
2025/08/04
在舍衛城,住著一位名叫「傲世」的婆羅門青年,他總是目中無人,從不禮敬父母、老師或他的兄長。 某日,當佛陀正在舍衛城的一處為大眾說法時,他心想: 『那個沙門喬達摩被眾多的群眾圍繞,在那裡教導世間道理。我何不也走過去瞧瞧,如果他和我說話,那我才要和他說話。如果他不和我說話,那我也不和他說話。』
Thumbnail
2025/08/03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某日,一位本來生活富裕的婆羅門,卻衣衫襤褸地來到佛陀的修行處。 在與佛陀互相寒暄問候之後,佛陀問道: 「婆羅門,你為何如此衣衫襤褸、穿著這麼破舊的外衣呢?」 婆羅門回答佛陀說: 「偉大的喬達摩啊,我有四個兒子,但他們受到妻子的蠱惑,一起聯手佔據了我的房子,又把我趕出家門。
Thumbnail
2025/08/03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某日,一位本來生活富裕的婆羅門,卻衣衫襤褸地來到佛陀的修行處。 在與佛陀互相寒暄問候之後,佛陀問道: 「婆羅門,你為何如此衣衫襤褸、穿著這麼破舊的外衣呢?」 婆羅門回答佛陀說: 「偉大的喬達摩啊,我有四個兒子,但他們受到妻子的蠱惑,一起聯手佔據了我的房子,又把我趕出家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20240803 寫在< 普巴金剛佛 >布施供養迴向之後 那年,本尊練習完成後的某天夜裡,在山上的鐵皮屋,接受大善知識的指導。 他說:你應該開始學習「不空成就佛」的法門了。 我:啊?不空成就佛?為何? 大善知識依著往常的習慣,吸了一口煙,沒有任何回答,只是看著我,淡淡笑了一
Thumbnail
20240803 寫在< 普巴金剛佛 >布施供養迴向之後 那年,本尊練習完成後的某天夜裡,在山上的鐵皮屋,接受大善知識的指導。 他說:你應該開始學習「不空成就佛」的法門了。 我:啊?不空成就佛?為何? 大善知識依著往常的習慣,吸了一口煙,沒有任何回答,只是看著我,淡淡笑了一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第七地的菩薩:不應著二十法,應具足二十法 不著:我、眾生、壽命、眾數及知者見者、斷見、常見、取相、作因見、名色、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三界、著心、作願、作依止、依佛見、依法見、依僧見、依戒見。 具足:空、無相證、知無作、慈悲智、不念一切眾生、一切法等觀、知諸法實相、無生忍、無生智、說諸法一相、破
Thumbnail
第七地的菩薩:不應著二十法,應具足二十法 不著:我、眾生、壽命、眾數及知者見者、斷見、常見、取相、作因見、名色、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三界、著心、作願、作依止、依佛見、依法見、依僧見、依戒見。 具足:空、無相證、知無作、慈悲智、不念一切眾生、一切法等觀、知諸法實相、無生忍、無生智、說諸法一相、破
Thumbnail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四個錦囊
Thumbnail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四個錦囊
Thumbnail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說:「樂意喜捨的人,可以將利益分享大眾;愛好勞動的人,可以獻心獻力,幫助大家。」
Thumbnail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說:「樂意喜捨的人,可以將利益分享大眾;愛好勞動的人,可以獻心獻力,幫助大家。」
Thumbnail
佛陀紀念館創辦人星雲大師說:「擔任義工,是一種心意和生命的奉獻,是一種力量和時間的布施,所以義工都是知行合一的菩薩行者。」
Thumbnail
佛陀紀念館創辦人星雲大師說:「擔任義工,是一種心意和生命的奉獻,是一種力量和時間的布施,所以義工都是知行合一的菩薩行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