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本.巴圖塔回憶說,他是在伊斯蘭曆725年7月第二個禮拜四,從家鄉坦吉爾出發,踏上往麥加的朝聖之旅的。換算成西曆的話,約是1324年。那個時候,他二十二歲。
坦吉爾是什麼樣的地方呢?這裡乃是摩洛哥的一大港口之一,正位在世界知名的交通孔道:「直布羅陀海峽」的南側。
在這道大西洋與地中海的交會之處,坦吉爾與另外四個港口:阿爾赫西拉斯(Algeciras)、休達(Ceuta)、直布羅陀(Gibratar)、塔里法(Tarifa)共同支配了這座海峽的航運路線。坦吉爾比較靠近大西洋,地位稍微低一些,但依然是很重要的港市。
在中世紀漫長的時光中,直布羅陀海峽的北岸「伊比利半島」,都有大片土地處於穆斯林的統治下,這兒跟南邊的摩洛哥共同組成了一個繁忙的歷史世界,商人、學者、軍隊、官員川流不息,彷彿在跨過一道內河一般。
到了伊本.巴圖塔成長的時代,現代西班牙的前身卡斯提亞、阿拉貢王國以及葡萄牙王國的「再征服運動」已有大成,伊比利半島除了南端的一小片格拉納達王國外,都已經落入基督教王國的手中。坦吉爾當然也就不能像以前一樣,自在地讓人搭船前往賽維亞、里斯本等大城了。
然而,坦吉爾依然與格拉納達等地保持旺盛的交通。地中海的商人們,無論熱那亞、加泰隆尼亞、穆斯林商人、還是其他人,當他們的商業網路伸展到大西洋之時,依然會停靠坦吉爾作生意。當摩洛哥要派兵前往伊比利半島征戰時,坦吉爾也是個可選的集結地。
在基督教王國征服伊比利半島的過程中,大批穆斯林難民逃往北非,包含了商人、貴族以及富有學識的學者和宗教人物。其中想必有不少逃到了坦吉爾,豐富了這座城市的經濟、知識生活。

伊本.巴圖塔就是生長在這個相對重要而繁榮的港口都市的。我們不太知道伊本.巴圖塔的早年人生,但他的家族看起來在地方上相當有名望,同族中好幾人都在做法官或是宗教學者。伊本.巴圖塔要在這樣的環境中尋求良好的教育,自非難事。
但坦吉爾畢竟是伊斯蘭世界的極西邊境,它能提供的智識生活土壤是有限的,既不如偉大的開羅和大馬士革,也不如摩洛哥的中心非斯(Fez)。家世良好、又有能力的年輕人不想終老於此、想要在更廣大的世界大展鴻圖,也是自然之理。
在伊本.巴圖塔踏上那「拋棄了一切親友、離別了故鄉,像飛鳥離巢一般」的旅程,並且因「雙親已風燭殘年,我由於與父母相去日遠而忍受劇痛」時,心裡在朝聖願望同時,或許就還有著追求真知的期待。
而在伊本.巴圖塔接下來的旅途中,拜訪諸多知名的學者、探訪蘇菲派的聖壇聖地,「追求智慧」,也確實成為了重要的一環。
&
圖片一:坦吉爾位置
圖片二:1914年的坦吉爾景色。
圖片來源:
Wiki 頁面 "Tangiers"
Wiki Commons, "Enrique Simonet - Atardecer en Tanger 1914.jpg"
資料來源:
Ross E. Dunn, "The Adventures of Ibn Battuta: A Muslim Traveler of the 14th Century"
馬金鵬譯,《伊本.白圖泰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