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爸,什麼是 AI?掃地機器人是 AI 嗎?」當孩子丟出這個問題時,我愣住了。不是因為問題太難,而是因為 AI 這兩個字聽起來很酷,卻又像個熟悉的陌生人。我們每天刷手機、看 Netflix、叫 Siri 設鬧鐘,卻很少停下來問:AI 到底是什麼?這是《邊喝邊想》基礎 AI 系列的第一篇,我們將從掃地機器人到自駕車,拆解 AI 的真面目,探索它如何悄悄改變我們的日常。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聽起來像科幻電影裡的萬能助手,但現實中的 AI 更像一位專注的資料工匠。它不是有意識的機器人,而是能從大量資料中學習模式、預測結果的邏輯系統。我們的日常生活早已被 AI 滲透:Siri 聽懂你的指令、Netflix 推薦你愛看的劇、掃地機器人躲開桌腳,這些都是 AI 的縮影。
AI 是邏輯與預測的總和

AI 不是意識,不是思考,更不是情感。 它是一套能根據資料,預測下一步的邏輯系統。像什麼?像是一位沒情緒但非常認真的預測專家。你給它過去十年的股價,它可以告訴你明天可能漲還是跌;你給它成千上萬張貓的照片,它就能分辨下一張照片裡的是不是貓。
真正出現在我們生活裡的 AI,其實都很笨。它們不會聊天,不會創作詩,也不會自己學會煮咖哩。它們只會專心做一件事,但是做得很精準。我們稱這類 AI 為 narrow AI(狹義人工智慧)。
Narrow AI = 任務專精的工具型 AI,不是萬能的思考機器
像 Siri,能聽懂你說「今天天氣怎麼樣」,卻無法理解你為什麼問這句話。又或是自駕車,它能辨識紅綠燈、行人、標誌,卻不懂你想趕回家看孩子的心情。
Machine Learning:讓 AI 學會工作的秘密武器
這些 AI 為什麼會認得貓?會聽懂人話?關鍵在於它們能從資料中學習模式,我們稱這種方式為 machine learning(機器學習)。
想像你每天幫孩子看圖卡,跟他說:「這是貓」、「這不是貓」,久而久之,他就能自己分辨。AI 也是這樣,給它十萬張貓的照片,它會學會哪些毛色、耳朵形狀、眼睛比例是貓的樣子。這種學習不是理解,而是統計與歸納。它不懂為什麼這樣是貓,但它知道這長得像我看過的貓。
AI 從學會模式,再透過automation(自動化)變成生活裡的實際功能。你叫 Siri 播音樂,它辨識你的語音、轉成指令、打開 App 播放,這整串流程,就是一種自動化。或是無人車,從鏡頭讀取畫面、辨識行人、做出煞車動作,這背後每一步都仰賴 AI 的即時判斷與反應。
你身邊最像 AI 的東西是什麼?
你身邊有哪些東西,讓你開始覺得這也太像 AI 了吧?智慧冷氣?LINE 自動回覆?還是你剛搜尋過襪子,下一秒就出現廣告?下一篇將深入 machine learning 的內部邏輯,從看圖找貓到看病預測風險,帶你理解為什麼 AI 能學會這麼多事?它是怎麼判斷的?而我們,又該用什麼心態與它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