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日本機器人,你可能會想到 ASIMO 在舞台上行走的英姿,或是 Aibo 那雙會「眨眼」的機械眼睛。
這些人形機器人曾是科技展的明星,也是日本工程美學的象徵。
然而,2025 年的日本機器人產業,正悄悄把方向盤轉向另一條道路——不再追求像人的機器人,而是投身到最接地氣的服務現場。
圖:ChatGPT5 生成
從舞台中央走向後廚與病房
原因很簡單:勞動力真的不夠了。
日本人口老化,年輕勞工不足,餐廳、醫院、長照中心的缺工問題已經不是新聞。與其讓機器人在博覽會上跳舞,不如讓它們在病房推床、在餐廳送餐、在廚房備料。
這是一場「實用優先」的轉向——過去的人形機器人是形象工程,如今的服務型機器人則直接解決產業痛點。
- 醫療場景:Toyota、Panasonic 投入能協助移動病患、監測生命徵象、甚至陪伴長者的機器人。
- 餐飲現場:從烹飪到送餐、再到餐桌清潔,機器人能全天候接班,穩定營運、降低人力壓力。
技術的「下凡」
這波轉型並不意味著技術退步,反而讓先進 AI 更貼近生活。
例如 Amazon 開發的 DeepFleet AI,原本是用於倉庫自動搬運,現在被改裝成餐廳與醫院的「路線大腦」,幫助機器人穿梭在人群與障礙物之間,減少擁堵、提升效率。
一場務實卻充滿想像的市場戰
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未來幾年預計以 18.3% 的年複合成長率擴張,醫療、餐飲、零售將是主要推手。
對日本企業來說,這場轉向不只是被迫應對人口危機,更是一次重新卡位全球機器人賽道的黃金機會。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日本的新「國民機器人」不會在舞台上表演跳舞,而是在你住院時推著你到檢查室,或在餐廳為你端上一碗熱騰騰的拉麵。
它們低調、務實,但將深刻改變日本的服務業,也可能再次讓世界看見日本機器人的實力——只是這一次,它們的舞台在真實的生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