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到圖書館趕期刊文章,看到《司法新聲》70週年院慶特刊,不知不覺看了一個多小時,非常推薦閱讀!摘錄部分內容如下:
一、司法官學院吳巡龍院長:「(問怎麼兼顧人文素養養成?)法律的專業知識是讓我們處理工作上的事情,但是如果是只處理工作上的事情,而忽略到身心的平衡,這樣是會沒辦法長久,會容易Snap。人生除了工作以外,如果能夠有一些與美的接觸,不只人生比較穩定長久,也會比較快樂、會過得比較有價值,所以兼顧美學的接觸,還有身心的平衡,是重要的。」
二、司法官學院柯麗鈴前院長:「(問:有什麼興趣對檢察官生涯的幫助?)最早對我有幫助的應該是泡茶吧,我實習、分發後第一站是在嘉義,那邊很多同仁,不只檢察官,還有法警,有很多人是泡茶高手,比如說在內勤等候的時候閒聊,就請教他們怎麼泡茶,我還記得他們是用聞香杯,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泡茶用聞香杯時就是在做深呼吸,我們現在學習很多放鬆的方法,其實都離不開深呼吸,像現在講的正念(mindfulness)、冥想 (meditation)很多都是從呼吸著手,泡茶聞香的時候其實就是一種深呼吸,透過聞香、深呼吸讓自己沉靜下來......。」
三、朱朝亮檢察官:「(問受訓印象深刻事?)王和雄大法官在早自習,會常來跟我們聊些與安身立命相關的性命之學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曾引趙麗蓮博士的話勸誡:『同學們,我希望未來你們不要飛得快、飛得高,而要飛得久、飛得遠。』期許我們未來從事司法工作時,不要求快、 求績效、求出名,務必每一步都踏得很堅實,內斂沉穩慢慢來,司法之路才會走的久遠。我覺得這句話,對我來講是蠻受用的。」
四、沈方維庭長:「(問:學院養成教育規劃?)我提出了動態個案研習法概念,核心思想是模擬真實事件發生的時間維度,將案例的事實、證據及訴訟進程分階段呈現給學員,而非一次給出完整資料,可彌補案卷靜態回顧型學習方式的不足,提升學員根據階段性資訊預測後續可能性,並思索如何運用接下來的法律程序予以補正並順利指揮訴訟。」
五、徐昌錦庭長:「(問司法官應具備特質?)智慧與知識不同,並不只是來自於片斷的書本,而是來自於經驗,是全面而整體的領悟。所以有智慧的人瞭解人性並尊重人權,對任何事物都能迅速且正確地理解並加以解決。一個有智慧的法官在做判斷時,必須綜合各種證據資料,本諸社會常情及人性觀點,而依據經驗及論理法則加以認定。」
六、林麗瑩檢察官:「(問擔任檢察官感到棘手事?)檢察官工作感到棘手的通常是案件體質不好、證據模糊,起訴也不是、不起訴也不是,有一種是這個被告是有問題,但是可能已經來不及了,時間過了,或者證據已經消失了,這個是我感覺比較棘手,而且覺得很難去處理的問題。」
七、退休同仁:楊淑櫻組員、張正宗技工:「(問學院幾十年來變化?)楊:另外學員的學習風氣,我覺得是有下降,以前的讀書風氣比較好,現在可能是考試多了,麻痺了,也可能時間被壓縮的關係才會如此。」
八、陳嘉裕前駐衛警、李治龍駐衛警、林芳盛駐衛警:「(問在學院工作印象深刻事?)陳:曾經有同學突然跑來駐警室說看到靈異事件,他看起來非常緊張,他後來我們去察看,發現是同學看寢室內的整容鏡,被自己嚇到,我們跟同學解釋說『同學你這個是鏡子自己反射的關係』!」
九、清潔班吳佳芳、鄭琇瑛:「(問處理最誇張的垃圾?)鄭:這一次學員在丟書的時候,沒有放到應該回收書籍的地方,而是全部丟在各樓層的曬衣間,這一次的書真的很誇張,我們後來把回收搬到地下室,地下室整個都滿出來了。」
十、沙山食品有限公司王素玲店長(負責學院供餐):「(問拿手菜?)學生比較喜歡是滷肉飯,不管哪一屆的學生都喜歡,是我們師傅的招牌。 有時候我跟學員比較熟之後,會問學員喜歡吃哪一道,如果成本範圍內可以的話會盡量滿足他們,甜湯的部分,有提過珍珠奶茶、西米露、紅豆湯;鹹湯的部分就是四神湯,也有學員說要多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