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錄影帶作為部落的文化記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家庭電影」(Home Movie),意指的是家庭所擁有、記錄家庭生活並分享於家人之間的影像。其中的「錄影帶」,在1990年代前後的臺灣最為興盛,然而,由於拍攝器材與播放設備的快速淘汰與不斷替換,導致這些格式已不符的錄影帶,往往只能被遺忘在角落,任其發霉損壞而無法讀取,或者只能被當作垃圾而隨意丟棄,黑盒子裡的影像及其記憶,當然也隨之消失。

家庭電影(Home Movie)

    所謂的「家庭電影」,這裡意指的是家庭所擁有、記錄家庭生活並分享於家人之間的影像。而家庭電影常用的媒材,自然也會伴隨著媒體的變遷而有所不同,例如在膠片時代可能是16mm、8mm、Super 8,在磁帶時代則是V8、Hi8、VHS、BETA、DV,到了數位時代即是VCD、DVD。

    其中的「錄影帶」,在1990年代前後的臺灣最為興盛,由於經濟起飛而民眾開始注重休閒生活,家家戶戶多有錄放影機,錄影帶出租店到處林立,同時也流行起家用攝影機或委託傳播公司的拍攝。

    因此,我們的家中或多或少都留有這類錄影帶的媒材,然而,由於拍攝器材與播放設備的快速淘汰與不斷替換,導致這些格式已不符的錄影帶,往往只能被遺忘在角落,任其發霉損壞而無法讀取,或者只能被當作垃圾而隨意丟棄,黑盒子裡的影像及其記憶,當然也隨之消失。

    例如有鑑於影音資料現在多以硬碟、伺服器儲存,錄影帶因此被大量淘汰,為了落實資源回收的理念,慈濟功德會更發展出錄影帶的資源回收流程,環保志工會一一拆解並回收其中的塑膠零件、金屬螺絲等等資源;又如我們在田野的過程中,也多聽聞社區的民眾是將錄影帶內的磁帶拉出,將其圍繞於農田,作為驅趕鳥類之用。

2025大限(Deadline 2025)

    與此同時,澳洲國家電影資料館(National Film and Sound Archive of Australia)也曾提出「2025年大限」(Deadline 2025: Collections at Risk)的白皮書,警告視聽資料館裡所典藏的磁帶類媒材(magnetic media),由於自然損壞、機器老舊與人才缺乏,如果不及時地進行數位化,那麼,在2025年之後,未被數位化的磁帶,將會永遠消失。

    相較於其他的媒介,活動影像與聲音紀錄,更能讓記憶激活,尤其是比起以文字為基礎的文獻,它使得時間、地方與行為更為生動,因此,如果磁帶類媒材面臨無法讀取或自然損壞,正代表著我們將有一大段的記憶與歷史,也跟著無法讀取、消失不見。

家庭錄影帶保存工作坊

    「家庭電影日」(Home Movie Day),發起於2002年,在2003~2007年之間,原訂於八月的第二個星期六,2008年之後,則改為十月的第三個星期六,每年由全球各地的組織、團體或志願者自主發起與家庭電影相關的活動,目的是在推廣家庭電影對於個人、歷史與社會的重要性,以及妥善保存家庭電影的觀念,主要訴求即是「別讓你的電影損壞,帶它們來家庭電影日」("Don't let your films decay! Take them to Home Movie Day!")。

    為了呼應上述的活動及其精神,南藝大紀錄所自2013年起,開始舉辦「搶救家庭記憶大作戰—家庭電影保存工作坊」,其宗旨即在於鼓勵民眾帶來家中已經發霉、無法讀取、被遺忘甚至將被丟棄的家庭錄影帶,引導他們一步一步、DIY地修復並搶救自己的家庭記憶。這個工作坊的流程大致如下:

    首先是引言與導論,包括了一是為參與學員介紹紀錄與維護之基本觀念,尤其是家庭電影如何作為集體記憶的載體;二是梳理家庭電影的紀錄媒材史,讓參與學員對此有所基本認識。

    其次是原件的修復,針對錄影帶作為媒材,我們會先進行原理的解說與修復的示範,其程序包括了登錄並檢視外觀與磁帶狀況—打開帶盒、取出磁帶並清潔帶盒—以手動方式捲動磁帶並進行除黴—完成後回復錄影帶的原狀,之後就是參與學員依照上述程序,修復與清潔自己所帶來的家庭錄影帶。

    第三是數位的轉檔,錄影帶經過修復與清潔之後,即可放入二手堪用的錄放影機,讓錄影帶的內容得以重現,並以擷取影像的方式,將其轉換到數位的格式,這裡特別會跟參與學員強調的是,家庭錄影帶的「原件」仍應妥善保存、不可丟棄。

    最後是全球的首映,透過這個工作坊,我們讓封印於黑盒子多年的影像得以重見天日,而進行公開放映並作深度交流,不僅僅是喚起參與學員的家庭記憶,同時,它還能延伸到婚喪喜慶、休閒娛樂、宗教信仰等等文化社會景觀的討論。

    正如發起人井迎瑞教授所說,家庭電影除了是作為集體記憶及其情感之外,從大眾史學的觀點來看,家庭電影的收集乃是從私與家庭開始書寫的社會史,同時,累積家庭電影並建構成為資料庫,可以說是從庶民觀點出發的小敘事,它更呈現的將是不同階段的文化與社會樣貌,甚至是用以反抗主流或官方的大檔案。

部落的文化記憶

    在此之後,家庭電影保存工作坊,深入到臺灣各個地方、社區或群體,至今已舉辦數十場,同時,還觀察到了另外一個現象,我們發現在原住民族的部落內部,除了尚存有零散的家庭錄影帶之外,總是會有這麼一位對於影像有興趣或學習過影像、長期在部落作拍攝的紀錄者,他們留下了數量龐大的錄影帶,像是台東的卡大地布、宜蘭和花蓮的噶瑪蘭、花蓮的馬太鞍、蘭嶼。

    延續Maurice Halbwachs關於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的概念,文化記憶(cultural memory)的研究特別強調媒體作為集體記憶之中介的重要性,也就是說,這批錄影帶不只是家庭記憶的載體,更是作為部落局內人觀點的文化記憶,因此,我們進一步與部落合作舉辦工作坊,分享錄影帶保存的知識並提示它作為歷史影像的價值,然後讓學生與族人共同實作修復與轉檔的過程,希冀藉此協助部落培育這方面的技術與人才,進一步促成未來能夠自主建構屬於部落的影像資料庫乃至於電影資料館。

    搶救上述錄影帶中的記憶與文化,可以使部落得以連結過去、現在和未來,強化原住民族的認同、自信與驕傲,甚至是可以進一步創造新的知識與機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ony Tsai的沙龍
0會員
12內容數
紀實音像與集體記憶、作者論或主體性: 紀錄片及其方法論
Tony Tsai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03
繼滇緬游擊隊三部曲(《邊城啟示錄》、《南國小兵》、《那山人這山事》)之後,李立劭完成了耗時四年製作的《我那遙遠的呼喚》(2021),以「遠征軍」作為尋找的對象......
Thumbnail
2025/08/03
繼滇緬游擊隊三部曲(《邊城啟示錄》、《南國小兵》、《那山人這山事》)之後,李立劭完成了耗時四年製作的《我那遙遠的呼喚》(2021),以「遠征軍」作為尋找的對象......
Thumbnail
2025/07/20
之前,香港的《時代革命》(2021)在臺灣上映,這部紀錄片不僅累積了豐厚的影像素材,同時也呈現了不同抗爭者的視角,意料之外的是,它卻引發我想要再去回顧Patricio Guzmán的The Battle of Chile(1975~79)和Chile, Obstinate Memory(1997)。
Thumbnail
2025/07/20
之前,香港的《時代革命》(2021)在臺灣上映,這部紀錄片不僅累積了豐厚的影像素材,同時也呈現了不同抗爭者的視角,意料之外的是,它卻引發我想要再去回顧Patricio Guzmán的The Battle of Chile(1975~79)和Chile, Obstinate Memory(1997)。
Thumbnail
2025/07/03
透過紀錄片的生產過程,我們試圖去除屏蔽記憶,再現原本被抑制的創傷回憶,並投映於銀幕之上,有如Ginsburg的銀幕記憶(screen memory)。
Thumbnail
2025/07/03
透過紀錄片的生產過程,我們試圖去除屏蔽記憶,再現原本被抑制的創傷回憶,並投映於銀幕之上,有如Ginsburg的銀幕記憶(screen memory)。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重慶森林》是1994年上映的一部香港電影,講述人們在稠密的現代大都市香港中的孤獨內心世界。文章內容介紹了對電影的感想和評價,以及電影中的情節和演員陣容等。
Thumbnail
《重慶森林》是1994年上映的一部香港電影,講述人們在稠密的現代大都市香港中的孤獨內心世界。文章內容介紹了對電影的感想和評價,以及電影中的情節和演員陣容等。
Thumbnail
突然看到這部多年前的電影,分享關於人不想被遺忘、家人是什麼、選擇歸屬群體及結束關係的想法 :)
Thumbnail
突然看到這部多年前的電影,分享關於人不想被遺忘、家人是什麼、選擇歸屬群體及結束關係的想法 :)
Thumbnail
1890 年愛迪生發明的「活動電影放映機」正式面世,開啟了電影娛樂模式的新時代,帶來無數歡樂。現代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電影回憶,這些電影充滿了文學、音樂、藝術等元素,電影文化影響深遠。
Thumbnail
1890 年愛迪生發明的「活動電影放映機」正式面世,開啟了電影娛樂模式的新時代,帶來無數歡樂。現代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電影回憶,這些電影充滿了文學、音樂、藝術等元素,電影文化影響深遠。
Thumbnail
電影《當我們混在一起》是一部描述兩家單親家庭走向多包容與和諧的溫馨家庭電影。在非洲度假的過程中,父母與小孩們逐漸互相瞭解、磨合,並終於形成一個新的家庭。影片呈現了愛、犧牲、以及原始動物生態之間的對應關係,讓觀眾反思家庭和社會的溫暖與缺失。亞當山德勒精湛的演技也讓這部片成為值得推薦的好電影。
Thumbnail
電影《當我們混在一起》是一部描述兩家單親家庭走向多包容與和諧的溫馨家庭電影。在非洲度假的過程中,父母與小孩們逐漸互相瞭解、磨合,並終於形成一個新的家庭。影片呈現了愛、犧牲、以及原始動物生態之間的對應關係,讓觀眾反思家庭和社會的溫暖與缺失。亞當山德勒精湛的演技也讓這部片成為值得推薦的好電影。
Thumbnail
這是一場實驗性質的影像創作,使用一千多張過期十年以上的寶麗萊(Polaroid)拍立得底片作為影像媒材,記錄母親的日常,展覽已結束,本內容留存僅以紀念我最敬愛的母親。
Thumbnail
這是一場實驗性質的影像創作,使用一千多張過期十年以上的寶麗萊(Polaroid)拍立得底片作為影像媒材,記錄母親的日常,展覽已結束,本內容留存僅以紀念我最敬愛的母親。
Thumbnail
透過電影製作器材的進步,單眼拍攝影像提升的魅力所在,蛋堡導演以及艾德導演表達出了他們對於電影感的體會。透過生活中抓取光影,會勾起許多回憶、味道、觸覺、感受。而這些都是影像裡故事的一部分。
Thumbnail
透過電影製作器材的進步,單眼拍攝影像提升的魅力所在,蛋堡導演以及艾德導演表達出了他們對於電影感的體會。透過生活中抓取光影,會勾起許多回憶、味道、觸覺、感受。而這些都是影像裡故事的一部分。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
Thumbnail
最近因為孩子們的同學在討論《獵人》,孩子回家反應想看看這部卡通,記得這部片子好多...年前了,於是我們也就陪著孩子們一起看,但畢竟有些畫面較血腥與暴力,大人需要在旁輔導與說明,必要時有些畫面要先跳過。 再度去觀賞同一部作品時,有著不同的想法與看見。成人後,常會在某個情境下,突然「自覺」與「
Thumbnail
最近因為孩子們的同學在討論《獵人》,孩子回家反應想看看這部卡通,記得這部片子好多...年前了,於是我們也就陪著孩子們一起看,但畢竟有些畫面較血腥與暴力,大人需要在旁輔導與說明,必要時有些畫面要先跳過。 再度去觀賞同一部作品時,有著不同的想法與看見。成人後,常會在某個情境下,突然「自覺」與「
Thumbnail
同性婚姻的題材多數國家無法製作,電影也有部分的台灣傳統文化元素,我想這是能代表台灣競爭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原因。不過⋯⋯
Thumbnail
同性婚姻的題材多數國家無法製作,電影也有部分的台灣傳統文化元素,我想這是能代表台灣競爭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原因。不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