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上的綠意,看似無根,卻總有什麼在深處牽繫著它。有風時隨風,有光時向光,沒有聲音,卻有生命。只是,我們常常忘了——漂浮,也是一種需要依靠的存在。 半年前,我在國立中興大學的校園裡,看見水面上漂浮的大薸,綠葉如花,層層疊疊,像是為那方水域添上的一抹綠意。我撈了幾株回家,放進陽台的水盤裡,當作觀賞植物。那時我還興致勃勃地放養了一條蓋斑鬥魚,想着魚有了家,水有了生命,植物有了陪伴,應該能長久相依。 奇妙的是,魚始終活得安穩自在,卻是大薸先後經歷了三次死亡與更換。每一次枯黃、凋零、散落水面,我都感到不可思議——明明牠們只是安靜地漂浮著,不需要土壤,不需要修剪,為什麼還是活不久? 直到後來,我才真正明白。大薸雖漂泊於水面,卻需要陽光的溫暖、乾淨的水質、恰到好處的養分。缺了其中任何一樣,它便會一點一點失去光澤,直到整株沉沒水底。原來,它的「隨波逐流」不是天生的本事,而是建立在有人細心維護水的清澈、溫度與養料之上。 這讓我忽然想起生活裡的許多人。有些人看似「好養」,不索求、不張揚,安安靜靜地活在我們身邊,似乎不需要額外的照顧。然而事實上,他們也需要關懷與呵護,需要有人傾聽、理解,甚至只是簡單的一句問候。所謂的「隨遇而安」,從來都不是放任漂泊,而是有一雙手在背後默默托著。 魚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牠習慣在有限的空間裡尋找生機;而植物的生命則扎根於環境,沒有適宜的條件,便無法久存。生命的形態不同,依賴的方式也不同,但它們的共通點是——想要活得好,都需要被用心對待。 我開始想,許多關係也是如此。有些感情,不是因為有矛盾才疏遠,而是因為彼此都以為「放著就好」。然而,任何關係都像大薸一樣,需要陽光般的溫暖、清水般的真誠,以及適時的養分。缺了這些,再美的開始也會慢慢枯萎。 如今,每當我為水盤添水、清理落葉、調整植物的位置時,我不再覺得那只是園藝的瑣事,而是一種對生命的承諾——去守護、去滋養、去讓它活得好看、好久。 原來,漂浮不是無依,而是信任水會托住自己。生命也是如此——願我們都能遇見那片清澈的水,並且成為別人生命中的那片水。

小黑貓視眈耽,盯住大薸下方的鬥魚(李建崑攝影)

大薸的現况(李建崑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