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誌記錄思考】
科學追求的是可驗證、可重複的真理,透過觀察、實驗與推理,建立一套對世界的理解。
然而,當人類的探索來到某些邊界,科學會發現,有些問題不是用數據就能完全回答的。這並不是科學的失敗,而是它的局限,它只解釋「怎麼運作」,卻只是冰山一角。玄學出現的地方,往往是科學暫時到不了的領域,它不完全依賴實驗,而更多是對存在本質的思考與直覺。
人類的理性能幫我們推導公式、發明技術,但當我們面對意識的來源、生死的奧秘、宇宙的起點與終點時,就會發現單靠理性不足以給出完整的答案。
這時,感性與超越感性之上的東西,會介入我們的思考。佛陀說,我們除了理性與感性,還有「佛性」,佛性不是宗教專用詞,而是指每個生命內在的覺性與清明,超越情緒與邏輯的那份明白。
理性能計算,感性能感受,而佛性能覺察,覺察一切的真相、萬事萬物背後的緣起緣滅。
這種覺察不依賴儀器,卻能帶來深刻的體悟。
如果說科學的盡頭是玄學,那佛性就是引導我們穿越玄學迷霧的燈塔,使我們保持清醒與慈悲。這種狀態,比單純的知識更寬廣,也比情感的衝動更平穩。
當理性、感性融入佛性,認知才會完整,理性讓我們不盲目,感性讓我們有溫度,佛性讓我們在無常與未知面前,依然不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