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大數據時代下的哲學方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哲學的思考方法為,一假設問題的提出,然後再藉由論證的方式證成一預設的概念,最後獲得一個解答、一個立場、一個理論。不管是哲學理論或科學理論,都共同面對一個問題─理論永遠只反映事實的某個片段而已;因為形成理論的過程,是一個將複雜問題「簡化」的過程。哲學方法有沒有可能反應真實的複雜呢?當哲學能夠反映複雜的真實,哲學是否能夠被更廣泛的實用與了解呢?


從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一位匿名Master的棋手,在網路圍棋上連勝了60場,其中包括世界排名第一;中國的柯潔,最後證實Master實為去年擊敗韓國棋王李世石的AlphaGo。可以說在圍棋19*19的世界中,人類已經被人工智能超越了,而且人工智能還再持續地成長,且成長得越來越快。會不會有一天人工智能也能夠提出一套哲學理論呢?解決哲學理論與理論之間矛盾的問題,讓哲學得到終極的統一。假如有那麼一天,或許不只是哲學家被取代,而是人類將讓出唯一需要思考與能夠思考的物種的美名,我們將成為人工智能的行動魁儡。


大數據時代,在商業上便是藉由物聯網的網路數據,計算出使用者的偏好,以此來做為對使用者投其所好推銷產品的依據。在物聯網的時代,在家「一指」就能夠消費所有想得到的東西,雖然選擇變多了,但是不變是,每個人的時間依然是一天只有24小時。時間的的選擇與使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在講求快速的時代,時間具有種沉澱、永恆的特質反而更顯珍貴。時間的運用決定了我們個人的本質,也決定了我們個人的生活品質。而大數據某部分幫助了我們在無限的選擇之中快速的找到自我合適的選擇,除了節省時間,更重要的是,大數據取代了自我認識的過程。我們常說,要認識自我、自我必須隨者本性發展、認清自我才能夠超越自我,但是,我們真的清楚認知何謂自我嗎?


大數據能夠讓我們更認識自我,在一次次自我的行動之中,計算出我可能做出行動的結果,如同「利比實驗」(Libet Experiment);人們所認為的自由決策,只不過是大腦機制運作後才發生的意識而已。大數據跳過了產生情緒的過程,直接給了我們行動的選擇,有時我們甚至會感到驚喜,因為大數據提供給了我們原先自以為「知道什麼之外」更好的選擇。大數據的目的與哲學的目的某部分是相同的,就是讓我們獲得、掌握幸福人生的可能。但在大數據時代下,哲學如何提供或者結合大數據處理複雜現實的能力呢?


學習哲學是一門需要時間來自我探詢的過程,在自我探詢的過程中,我們除了更理解萬事萬物,更重要的是理解自我;找到、甚至拓展自我在認知與經驗上的範圍,藉此讓我們擁有更多的選擇,選擇出合適自我的能力。甚至能夠在不斷自我批判的過程中,產生邁向上層階級的可能。人工智能真的有可能取代認識自我的過程嗎?或者說能夠取代時間嗎?


大數據是採用「歸納法」來獲得數據,以此來預測,意思是人工智能依然有歸納法的問題,即是無法獲得「新」的知識、無法拓展「新」的經驗,而這些是需要時間與行動甚至人們無法化約的「情感」才能夠獲得的。理論的特性,建立在理性的特性上,亦即理論之所以必須由繁化簡的原因在於─易於理性的討論。感性的知識,例如自我知識,是不能夠藉由語言來描述的。我說我牙痛,不管醫生說我已做完根管治療或根本不會痛,此刻我相信我正在「痛」,而「痛」是無法用語言的理性來獲得理解的,因為對方永遠不知道我到底多痛,只有我具有此刻痛的知識。而理性為了易於溝通,則必須具有普遍化的特性,當然,對於某種專業團體,例如科學審查團體,其對於科學語言的使用便異於普遍的使用,而更具有複雜化、概念化的可能。但是,語言再怎麼複雜,依然有其界限,如同康德在《純粹理性的批判》中所言:「人類的理性在它的知識中有其特殊的命運:它被它所不能拒絕的問題所困擾;因為這些問題是透過理性的本質,被賦予給理性的,理性卻又無法回答它們;因為它們超過了人類理性的所有能力。」因理論的界線,讓康德由理論哲學轉向實踐哲學,但是,實踐哲學能夠解決理性之外的問題嗎?


理性與感性之間是二分的亦或是有部分交集的呢?文學語言的理性似乎部分傳達了感性的部分,當然,此種感性並非完全如同作者感性的表達,頂多是建立在作者與讀者「相似」經驗的相似性之上。似乎當我們隨著時間累積越多經驗時,便越能夠理性地接近作者的情感,我想這便是實踐哲學由簡化繁的關鍵所在─我們除了必須增加知識上的認知,更需要藉由自身的行動來累積經驗與經驗、生命與生命、情感與情感之間的交流。藉此豐富我們的生命厚度,達到終極幸福的可能。


在大數據的時代下,哲學依然是一門需要自我投入時間學習的一門課,對於自我的認識,哲學永遠是條途徑。那麼哲學能夠對未來有什麼幫助呢?我想我們不可能完全跳脫情感,而盲目的選擇大數據之下的選項,只要人們依然相信擁有自由意志,那麼選擇權便永遠在我們手上。但是大數據的好處是,它能夠幫助我們縮短認識自我的時間,並且能夠提供我選擇之外的選擇。關於哲學方法,大數據能夠提出更核心的問題;我原本沒有想到但卻重要的問題,並獲得更普遍的概念,最終將形成更普遍、通一的立場。


大數據永遠無法取代自我,因為它不過是過去經驗歸納後的自我,而對於未來,我們永遠需要靠自己踏出下一步,也許方向相同,但卻踏得更加踏實些。

2017/1/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54會員
591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4/14
  「2025年世界博覽會」於昨日盛大開幕,是繼五十五年前「1970年世界博覽會」後,再次回到日本大阪舉辦。不同的是,當時中華民國還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有自己的「中華民國館」(由貝聿銘建築師設計),及六十八個邦交國。隔年退出聯合國,日本則於1972年與我國斷交。   如今,我國因非國際
Thumbnail
2025/04/14
  「2025年世界博覽會」於昨日盛大開幕,是繼五十五年前「1970年世界博覽會」後,再次回到日本大阪舉辦。不同的是,當時中華民國還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有自己的「中華民國館」(由貝聿銘建築師設計),及六十八個邦交國。隔年退出聯合國,日本則於1972年與我國斷交。   如今,我國因非國際
Thumbnail
2025/04/01
   近期,不管是陸配「亞亞」、「小微」和「恩綺」遭令離境,或區桂芝老師被調查,起因皆為「不當言論」。然而,何謂恰當或不當?言論有一套標準嗎?言論自由應該是有限制的,還是鄭南榕主張的「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當言論自由不再是百分之百時,是否連帶著思想也不再是百分之百的自由(寒蟬效應、自我審查)?
2025/04/01
   近期,不管是陸配「亞亞」、「小微」和「恩綺」遭令離境,或區桂芝老師被調查,起因皆為「不當言論」。然而,何謂恰當或不當?言論有一套標準嗎?言論自由應該是有限制的,還是鄭南榕主張的「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當言論自由不再是百分之百時,是否連帶著思想也不再是百分之百的自由(寒蟬效應、自我審查)?
2025/02/09
  隨著「世界末日時鐘」在2025年逼近史上最危險的89秒,國際局勢動盪加劇,各國軍備競賽不斷。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真正的永久和平究竟應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近日,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塞斯矢言推動「以實力謀和平」的政策,凸顯出大國仍未擺脫以武力維持和平的思維。然而,德國哲學家
Thumbnail
2025/02/09
  隨著「世界末日時鐘」在2025年逼近史上最危險的89秒,國際局勢動盪加劇,各國軍備競賽不斷。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真正的永久和平究竟應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近日,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塞斯矢言推動「以實力謀和平」的政策,凸顯出大國仍未擺脫以武力維持和平的思維。然而,德國哲學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邏輯,是幫助我們判斷事理的重要因子。本篇我們將從表述、系統、思維下手來探討如何透過邏輯來幫助我們看清問題,甚至是解決問題。
Thumbnail
邏輯,是幫助我們判斷事理的重要因子。本篇我們將從表述、系統、思維下手來探討如何透過邏輯來幫助我們看清問題,甚至是解決問題。
Thumbnail
邏輯不是真理,但是邏輯可以從語句提煉出真理。自古以來,人們就在尋找一套工具,用來審視事物、分析經驗、組織思想、裁決爭議,也就是能判斷真假對錯的邏輯。
Thumbnail
邏輯不是真理,但是邏輯可以從語句提煉出真理。自古以來,人們就在尋找一套工具,用來審視事物、分析經驗、組織思想、裁決爭議,也就是能判斷真假對錯的邏輯。
Thumbnail
  何謂哲學思想實驗?其實驗是否如同科學實驗一般,從提出假說、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到歸納結果是否驗證假說的過程?而哲學知識是否便如同科學知識般,經由專家社群詮釋、決定實驗結果,最後被社會/社群所接受?首先,哲學思想實驗與科學實驗的主要差異在於,哲學思想實驗不需要實驗室、不需要儀器設備、甚至不
Thumbnail
  何謂哲學思想實驗?其實驗是否如同科學實驗一般,從提出假說、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到歸納結果是否驗證假說的過程?而哲學知識是否便如同科學知識般,經由專家社群詮釋、決定實驗結果,最後被社會/社群所接受?首先,哲學思想實驗與科學實驗的主要差異在於,哲學思想實驗不需要實驗室、不需要儀器設備、甚至不
Thumbnail
哲學的思考方法為,一假設問題的提出,然後再藉由論證的方式證成一預設的概念,最後獲得一個解答、一個立場、一個理論。不管是哲學理論或科學理論,都共同面對一個問題─理論永遠只反映事實的某個片段而已;因為形成理論的過程,是一個將複雜問題「簡化」的過程。哲學方法有沒有可能反應真實的複雜呢?當哲學能夠反
Thumbnail
哲學的思考方法為,一假設問題的提出,然後再藉由論證的方式證成一預設的概念,最後獲得一個解答、一個立場、一個理論。不管是哲學理論或科學理論,都共同面對一個問題─理論永遠只反映事實的某個片段而已;因為形成理論的過程,是一個將複雜問題「簡化」的過程。哲學方法有沒有可能反應真實的複雜呢?當哲學能夠反
Thumbnail
對你來說,什麼是哲學呢?玄學?占卜?算命?這些是哲學,但也不是哲學,其中理性、可被討論的部分是哲學,台大哲學系梁益堉老師說:「現成的科學經驗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就是哲學。」哲學做為一種最原始、最悠久的學科,當所有學科由哲學分支出去時,哲學的問題並沒有連帶被解決,而似乎更加的複雜與需要跨領域的知識才能
Thumbnail
對你來說,什麼是哲學呢?玄學?占卜?算命?這些是哲學,但也不是哲學,其中理性、可被討論的部分是哲學,台大哲學系梁益堉老師說:「現成的科學經驗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就是哲學。」哲學做為一種最原始、最悠久的學科,當所有學科由哲學分支出去時,哲學的問題並沒有連帶被解決,而似乎更加的複雜與需要跨領域的知識才能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事實、觀點、立場及信仰-思考的底層邏輯,並強調事實的客觀性以及觀點、立場、信仰等的主觀性,透過這些概念來反思自身的思考模式。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事實、觀點、立場及信仰-思考的底層邏輯,並強調事實的客觀性以及觀點、立場、信仰等的主觀性,透過這些概念來反思自身的思考模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