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背景
你在一家 同城即時配送平台(類似 Uber Eats、Lalamove、GoShare)擔任 PM。
最近客服部門回報 「客訴量上升,集中在延遲配送」,而營運數據也顯示 「配送平均時長比上月增加了 18%」。
背景資訊
- 平台有 即時配送(30 分鐘內到達)與 預約配送(用戶可選時間段)。
- 配送員為 自由接單制,沒有固定排班。
- 平台有 配送員端 App 與 用戶端 App。
- 最近兩週剛在兩個新城市開通服務。
🧪 進階題
你發現配送時長上升主要集中在 「高峰時段」(中午 11:30–13:30,晚上 18:00–20:00),團隊提議:在高峰時段限制用戶下單數量,確保既有訂單的配送時長穩定。
請回答:
- 你贊不贊成?
- 這樣的改動可能有什麼風險?
- 你會用什麼數據來驗證它是否有效?
我不贊成這個策略
我不贊成直接限制下單數量,因為這會在需求端製造人為瓶頸,損害商家營收與用戶體驗。相比之下,更合理的做法是透過 透明等待時間提示 與 供給端擴容(動態加價、提前派單) 來平衡高峰時段的供需落差
- 需求端管理替代方案:高峰時段一定會影響配送時長,不論是商家準備還是配送人員的供給,我認為與其限制使用者下單,不如告訴使用者現在下單需要等多少時間,給用戶知情選擇權
- 供給端擴容策略:用技術與激勵機制,在高峰提前增加配送員數量,盡可能最大化各配送員的配送效率,而不是減少訂單
- 接單與否應是商家決定:商家因為忙碌不想要接單,也是提供商家可以提早關閉接單,而非平台介入限制下單數
風險
我認為如果真的執行此策略,將會影響三方:商家、使用者以及平台
- 商家會減少接單量,可能就會不考慮和平台合作,少了商家將會影響到消費者體驗
- 營收下降 → 可能轉投競爭平台
- 使用者莫名被平台限制訂單,在不解的情況下且非商家決定的狀況下,將會造成反效果
- 無法下單且缺乏解釋 → 滿意度下降、轉換到其他服務
- 平台因為介入過多,如果評估標準有誤,將會造成商家和使用等不必要的損失
- 限制下單會讓用戶認為「平台不可靠」,而這種信任損失比一次延遲更嚴重
- 被認為「不穩定」、「資源不足」,影響長期留存
數據驗證
這部分我一開始只想到很粗略的數據驗證指標,「媒合訂單量」與「客訴量」,因此這部分的做法,我直接詢問 GPT 如果是他,他會怎的撰寫這段,GPT 演示如下
核心 KPI
- 準時配送率(On-time Delivery Rate):高峰限制前後的變化
- 平均配送時長(Mean Delivery Time):是否下降且穩定
需求端影響
- 高峰時段下單數量變化(是否流失訂單)
- 訂單轉化率(瀏覽餐廳頁 → 下單)
供給端影響
- 高峰時段配送員活躍數(是否被釋放出更多資源)
- 接單率(接到單 → 接受率)
體驗指標
- 高峰時段客訴率(延遲、取消)
- 平台 NPS(淨推薦值)在高峰用戶樣本的變化
我的學習
- GPT 從核心指標往下 break down 到不同面向的影響與對應指標
- 會提出此方案就是為了解決核心問題,因此回答架構需要先提出 核心 KPI
- GPT 的演示讓我學到不只是憑直覺定義數據,而是先思考核心再根據不同面向定義數據指標,最後是補充體驗相關的指標
🎯 額外挑戰(策略題)
公司給你以下 4 個功能項目,但只能選兩個優先做,請排序並簡述原因:
- AI 配送員路線優化
- 高峰時段動態加價(提升配送員接單意願)
- 預約訂單與即時訂單的分流系統
- 用戶端「延遲補償」自動化處理
我會優先 2(動態加價)和 3(分流系統)
- 2 能在高峰即時提升配送員接單意願,直接增加供給
- 3 能讓即時單與預約單互不干擾,避免資源錯配
- 結合後的效果是「增加高峰活躍供給 + 提高調度效率」,能最快拉高高峰準時率
排在後面的 1(AI 路線優化)需要長時間數據積累與算法優化才能顯著見效;4(延遲補償自動化)雖然提升體驗,但不解決延遲根因,應在延遲率下降後再做
我的心得
這次的題目叫陌生,但也從這次的練習感受到,自己在思考數據時,會有以下兩個問題
- 缺少拆解層次:例如「媒合訂單量」只是結果指標,沒拆成需求端、供給端、體驗端三層
- 驗證指標與假設沒有直接對應:例如你想檢驗「限制下單是否改善配送效率」,但你的數據中沒有明確追蹤「準時配送率」
- 這部分像是,答案就在問題中,應該有明確需要驗證的指標,但沒有提到,略顯可惜
GPT 建議解法
- 每次定義數據前,先寫 假設 → 驗證問題 → 指標 三步:
- 假設:限制下單會改善高峰配送時長。
- 驗證問題:配送時長是否下降?是否影響訂單量?
- 指標:
- 效率:平均配送時長、準時率
- 商業:高峰下單數、轉化率
- 體驗:客訴率、NPS
我應該要將問題重新梳理,找到關鍵假設,以及假設 break down 的問題,然後再出拆解指標,可以透過用戶旅程、對應的商業價值去思考有哪些指標有關聯,這樣才會對於數據越來越敏感和有架構的去建構數據脈絡
這是我第 18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