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 murmur|我不是在抱怨,我只是從專業角度分析現實

一 每次包裝改版的理由
理由1:現有包裝不夠賺錢
銷售疲軟時,第一個被點名的,往往不是產品配方,而是包裝視覺。
理由2:產品沒有記憶點
市場反應平淡,就想靠設計「加點料」,讓消費者一眼記住。
理由3:內容物調整/價格上漲
東西變少或變貴時,總要讓包裝「看起來更有感」,減緩心理落差。
理由4:高層換人/風格不愛
新主管上任,設計先改一輪,似乎成了一種象徵性儀式。
二 理由看似合理,設計師接單也順理成章
但實際收到的需求,經常號稱「大改」,其實只是「小補」
看似革新,其實只是視覺翻新一次,讓人覺得「有在做事」。
但其實,包裝改版從來不只是設計問題。
背後的推動力更為複雜,通常來自這三種壓力:
壓力1:市場端壓力 | 沒競爭力
- 通路反應冷淡、鋪貨有限、品牌曝光不足
- 業績下滑,視覺就成了最容易著手的「應急處」
壓力2:品牌自身問題| 說不清楚
- 包裝沒有亮點,產品定位模糊,缺乏記憶點
- 消費者看過就忘,喚不起購買慾望
壓力3:內部動因| 為了改而改
- 高層對現有設計不滿,認為不夠創新
- 價格調整或內容物異動,需要包裝來包裝「訊息差」
- 品牌策略方向轉彎,設計被當作第一線的形象轉換工具
三 問題往往更深更複雜
當我們把焦點從公司內部轉向使用者端,會發現:
| 新用戶 |對品牌陌生,缺乏信任與誘因
缺少清晰的價值傳遞與社群連結,無法產生情感黏著
| 老客群| 習慣既有包裝,突然改變可能造成辨識錯亂
視覺變了,但體驗沒變,反而讓人懷疑:產品是不是也變了?
所以,改版可以有,但不能只靠換視覺來轉運。
有時候,「換包裝設計」的決策,
更像是企業用來安撫內部焦慮的儀式性動作。
但真正該問的是:我們有針對核心問題提出真正的解方嗎?
如果產品力不足、品牌說不清、使用者連結薄弱,
那再多的視覺翻新,也只是表面的止痛貼布。
真正有效的改版,應該來自整體品牌策略的更新與體驗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