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看到篇文章,內容大概是在討論ETF和分散風險的關係。一般認為ETF內包含數檔甚至數十檔不同的股票,購買一檔ETF,視同購買數十檔股票,可分散風險,遠比持有單一股票或少數股票來得安全。但若ETF的持股比重分配不當,就有可能產生過度偏重於單一個股或單一產業,導致失去ETF應有的分散風險的功能。
「分散風險」是將資金分散投資到不同且關聯性低的目標,利用不同目標所伴隨的不同風險進行互補,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在風險發生時,可降低虧損,避免造成無法挽救的情況。如SARS或Covid-19流行期間,旅遊相關產業大蕭條,但醫療相關產業卻相對受到重視。
好像有分散,又好像沒分散
網路上找到的梗圖,有分散風險,但分得不夠徹底。
長榮、陽明、萬海都屬於航運業;友達、群創、彩晶都屬於光電業。
產業分類依據

個人偏好使用這種分類方式,資料來源:台灣股市資訊網。
持有ETF前十標的

很明顯可以看出,依照現有的選股邏輯:
- A和B的台積電占比都過半,C則是較平均,單一個股最高不到10%。
- A和B的前十持股合計超過70%,C的前十持股合計為52.45%。
ETF的體質,或說健康度:C > A = B。
不代表A或B不好,只是A跟B這兩個標的,在分散風險這點上較弱:
- 過於集中在單一個股(台積電占50%以上)。
- 持股重複性過高(前十大標的只有第十個不同)。
表示買A和買B差不多,沒有達到分散風險的目標。
持有ETF和個股的產業分析
持股有57%集中在半導體產業,萬一半導體產業偶然或必然,發生「黑天鵝」或「灰犀牛」,等同於有近60%的股票資產會受影響,最糟的情況是瞬間股票價值只剩下40%。
單獨列出台積電
如果把「台積電」從半導體產業中單獨分出來看,台積電占52%,沒有台積電的半導體產業只有5%,意即現有持股過度依賴「台積電」,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持股狀況是不健康的。
規模愈大,抗風險能力愈高,以規模來說,產業 > 企業,因此風險或意外要影響產業較難,影響企業較容易。
小結
A和B兩個過於相似的ETF,要評估只保留其中一個。
增加C的持有量,調整持股比例,以達成分散風險的目標。
再找一個選股邏輯不同的市值型標的,替代A or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