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地緣政治風險如何改寫 AI 晶片格局
NVIDIA、AMD
美國政府推出一項不尋常的政策,要求 NVIDIA ( NVDA ) 與 AMD ( AMD ) 必須將向中國銷售 AI 晶片( 如 H20 與 MI308 )所產生營收的 15%,上繳給美國政府,作為換取出口許可的條件。
這項政策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既不是傳統的進口關稅,也非出口禁令,而是一種美國政府向本國企業徵收的「出口許可費」,開創國家安全管制「貨幣化」的先例。
此舉讓 NVIDIA 與 AMD 陷入兩難的策略困境。一方面,中國市場的營收佔比極高,2024 年中國市場分別佔 NVIDIA 和 AMD 總營收的 24% 和 13%,是兩家公司無法輕易放棄的利潤來源。另一方面,它們不僅要應對美國政府的出口限制,還需承擔這筆額外的「科技稅」。更添複雜性的是,美國總統川普公開將輝達的 H20 晶片稱為「過時」產品,這暗示該政策可能不僅是出於國家安全考量,更是一種貿易談判的籌碼。
地緣政治的風險,不再只是評估「是否會失去市場」的變數;而是一個可以被量化、被「課稅」的連續變數。投資人必須將這種新型態的政治成本,納入估值模型之中。
推薦閱讀:US will get a 15% cut of Nvidia and AMD chip sales to China under a new, unusual agreement
中國的反制與「紅色供應鏈」崛起
面對美國的「15% 規則」,中國迅速採取反制措施。北京方面開始積極勸說國內科技企業,避免採購性能被「降級」且價格可能因「科技稅」而變相提高的美國晶片。
中國官方兩大擔憂:其一,是對這些晶片可能存在「後門」或遠端關閉功能的國安疑慮;其二,則是藉此機會大力推動本土替代方案,加速建立自主可控的半導體產業。
美國的政策在中國市場創造一個高階運算解決方案的真空地帶,這為台灣的 ASIC( 客製化晶片 )設計服務公司提供絕佳的機會,例如 世芯-KY( 3661 )、巨有科技( 8227 )等公司,它們不是美國企業,不受出口管制束縛,又擁有世界頂尖的晶片設計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們與全球晶圓代工龍頭 台積電( 2330 )建立長期緊密的合作關係。
如果中國的雲端服務巨頭( 如阿里巴巴、百度 )無法再直接購買 NVIDIA 最頂尖的通用型 GPU 時,為維持 AI 模型、自動駕駛等領域的競爭力,它們唯一的出路就是設計符合自身特定需求的客製化 AI 晶片。
但這些公司缺乏最先進製程的設計經驗與 IP( 智慧財產權 )。因此,它們迫切需要像 世芯-KY 和 巨有科技 這樣的專業夥伴,來完成從規格到最終「設計定案」( Tape-out )的複雜流程。總而言之,它們已成為中國科技巨頭繞開美國制裁、打造自家 AI 核心算力的關鍵角色。
美國的一系列政策,反而強迫中國傾全國之力,加速建構一個獨立於全球主流之外、力求自給自足的「紅色供應鏈」。台灣的 ASIC 設計服務公司,憑藉技術地位與地緣政治位置,或許能成為這場供應鏈重構中的 明確受益者。
先進封裝的產能競賽
台積電( 2330 )計劃在 2025 年前將 CoWoS 月產能翻倍至 75,000 片晶圓,甚至不惜將原屬面板廠 群創 的廠房,改建為先進封裝專用的 AP8 廠,以應對客戶的急迫需求。
日月光投控( 3711 )作為全球 OSAT( 委外封測代工 )龍頭,近期宣佈斥資新台幣 65億元,收購砷化鎵大廠 穩懋 位於南科的廠房,目的就是擴充先進封裝產能。表明日月光正全力備戰,承接台積電的龐大封裝訂單。
Amkor( AMKR ) 在美國政府的 CHIPS 法案支持下,計劃投資 20 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興建一座大規模的 OSAT 工廠,並已獲得 6 億美元的政府資金與貸款支持。此舉旨在與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新晶圓廠進行無縫對接,共同打造一個從前端晶片製造到後端封裝測試的「美國製造」完整生態系。
後端封裝,過去常被視為半導體產業鏈中利潤較低的一環。然而 CoWoS 已經轉變為決定整個 AI 產業產出量的關鍵。若沒有足夠的 CoWoS 產能,即使晶圓廠生產再多的 GPU 晶片也無法出貨。
② 北美大遷徙
台灣主要 AI 伺服器供應鏈
美國政府《 CHIPS 法案 》的半導體產業政策,目的是透過數百億美元的補貼與激勵措施,將半導體及關鍵科技製造業重新帶回美國本土,以確保供應鏈的韌性與國家安全。
這股力量已經形成 鳳凰城、德州、墨西哥 為核心的「AI 製造走廊」,熱度甚至反映在交通運輸上,例如 星宇航空( 2646 )宣布將於 2026 年 1 月 開啟直飛鳳凰城的航線,回應科技大廠進駐帶來的商務需求。
在這股浪潮下,台灣的 ODM( 原廠委託設計 )廠商,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進行全球佈局調整。這些廠商涵蓋全球超過 90% 的伺服器組裝業務,它們正集體將生產線移往更靠近其 美國雲端服務供應商( CSP )的北美地區。
廣達( 2382 )正雙線並進。一方面,公司持續擴大在墨西哥的生產基地;另一方面,則對其位於美國田納西州的工廠進行投資,目標是強化 AI 伺服器的部署能力,特別是為 NVIDIA 最新的 GB200 / GB300 超級晶片平台做好準備。
緯創( 3231 )近期投入 6,250 萬美元,對德州達拉斯的兩座工廠進行重大建築改良。此舉是與 NVIDIA 合作,在美國本土直接生產 AI 超級電腦計畫的一部分。
英業達( 2356 )同樣採取「墨西哥+美國」策略。不僅擴充墨西哥的伺服器產能,更批准一項高達 8,500 萬美元的投資案,計劃在德州購地建廠。公司明確指出,此舉是為了滿足客戶的出貨要求及規避關稅影響。
技嘉( 2376 )選擇將伺服器業務分拆為獨立的「技鋼科技」,技鋼科技已在美國設立生產線,以就近服務像 CoreWeave ( CRWV ) 這樣的新興 AI 雲端服務商大客戶。
神達( 3706 )同樣在持續擴大其整體伺服器產能,並積極將業務伸向美國的二線雲端服務供應商,尋求在主流市場之外的差異化機會。
推薦閱讀:Top firms eye US, despite tariffs
③ 高價值關鍵零組件
在這場 AI 硬體建置熱潮中,以下幾類高價值關鍵零組件的需求呈現爆炸性成長:
先進散熱解決方案

輝達的 Blackwell 架構晶片,功耗超過 1000 瓦 ,傳統的氣冷散熱技術捉襟見肘,液冷散熱已從「選項」變為「標配」。
健策( 3653 )、高力( 8996 )、邁科( 6831 )等散熱解決方案供應商正搭這波順風車。它們提供的液冷模組、均熱板及相關散熱元件,是確保這些高功率 AI 伺服器穩定運行的命脈。市場預估,全球資料中心散熱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將超過 10%。
高瓦數電源供應器( PSU )
與傳統伺服器使用的 800-1200 瓦 PSU 相比,AI 伺服器需要 1800 瓦甚至更高功率的PSU 才能滿足運算需求。這對全球電源供應器領導廠商如 台達電( 2308 )和 光寶科( 2301 )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多。它們不僅擁有技術優勢,更能滿足 AI 伺服器對高轉換效率與高可靠性的嚴苛要求。
高精度元件
AI 伺服器機櫃的複雜性與高密度,也帶動精密零組件的需求。例如 興勤( 2428 ) 的高精度溫度感測器,在液冷系統中扮演監控溫度的關鍵組件,已經被導入新一代的 AI 機櫃設計中。
同時,由於 AI 伺服器主機板的層數更多、線路更複雜,對高階銅箔的需求也隨之提升,這讓 金居 ( 8358 )這類特殊銅箔供應商直接受益 ,也同步帶動 大量( 3167 )與 臻鼎-KY ( 4958 )等高階 PCB 供應鏈的需求。
相關利基市場
信驊( 5274 )是每台伺服器都不可或缺的遠端管理晶片( BMC )領域龍頭 ,訂單能見度極佳,成為 AI 伺服器成長的穩定受益者。
東研信超 ( 6840 ) 正為雲端服務商 ( CSP ) 的高功率伺服器提供必要的品質守關,業務主要分為測試、安規、國際市場准入認證三大類。簡單來說,任何電子產品要上市銷售,都必須通過強制性的法規檢測,以確保其不會過度干擾其他設備( EMC ),且對使用者是安全的 ( 安規 ),東研信超提供的就是這類服務。
信紘科 ( 6667 ) 從化學品供應系統到特殊廢液處理,直接與半導體客戶的資本支出緊密掛鉤。更重要的是,信紘科的「綠色製程解決方案」迎合全球 ESG 趨勢下對環保、永續的嚴苛要求,毛利率又比傳統廠務工程高,成為公司獲利成長的第二引擎。
眾達-KY ( 4977 ) 營運已來到關鍵轉折點,主要是 AI 市場對 800G 產品的拉貨動能。展望未來,與主要客戶 Broadcom ( AVGO ) 合作開發的共同封裝光學( CPO )產品雖仍在工程試產階段,但預計將在 2026 年量產後,將成為下一波主要成長動能。
這些零組件及服務商的成長,來自於整個產業蛋糕的做大,而非依賴單一客戶的成敗。因此,這些供應商,正是投資 AI 硬體設施實體建置的 穩健標的。
④ 電力困局
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機
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 )的預測,到 2030 年,全球數據中心的電力消耗可能佔到全球總用電量的 21% 。這種驚人的增長率,正對各國老化的電網系統構成巨大壓力。
電力系統不僅面臨著 總量不足的挑戰,更要應對由大量伺服器電源轉換器引起的「諧波失真」( Bad harmonics )問題,這種電力品質的下降會干擾電網穩定,甚至損壞其他用電設備。
推薦閱讀:AI has high data center energy costs — but there are solutions
這個問題對於高度依賴半導體產業的台灣而言尤其嚴峻。作為全球晶片製造的心臟,台積電的用電量 就佔據全台灣總用電量的 6%。任何一次大規模的停電,都可能導致「護國神山」停擺,進而引發全球性的經濟衝擊。近年來台灣頻發的停電事故,已經為這個脆弱的系統敲響警鐘。
台灣政府啟動一項國家級計畫「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這是一項為期十年、總投資額高達新台幣 5,645 億元的大工程。計畫的核心目標是透過「分散、強固、防衛」三大主軸,全面提升台灣電網的穩定性與抗災能力。
推薦閱讀:Taiwan’s Electrical Grid and the Need for Greater System Resilience
台灣的「機電四雄」,如 東元( 1504 )、士電 ( 1503 )、中興電 ( 1513 )、華城 ( 1519 ),正是此計畫最直接的受益者。它們承接大量變電站更新、輸配電線路鋪設及儲能系統建置的合約,營收因此創下歷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電子代工龍頭 鴻海( 2317 )宣布與 東元 達成戰略聯盟,共同瞄準AI 數據中心所需的電力基礎設施市場,進一步驗證此領域的巨大商機。
當台灣現有的集中式老舊電網已無法滿足此需求時,政府的介入成為必然。因此,這項計畫的資金來源與執行確定性極高。對於投資人而言,投資像電網計畫承包商,就是一種間接的、由政府信用背書的、投資於全球 AI 供應鏈穩定性的策略。
核能驅動的數據中心
為了解決 AI 數據中心迫切的能源需求,一種更激進的解決方案正在浮現:將發電設施直接蓋在數據中心旁邊,繞過脆弱的公共電網。在眾多選項中,小型模組化反應爐( Small Modular Reactors,SMRs )因其佔地小、安全性高、可提供 24/7 穩定電力的特性,成為最有潛力的技術。
Oklo( OKLO )專門開發小型、工廠化製造的「極光(Aurora)」快中子反應爐 。其商業模式 並非銷售反應爐硬體,而是採用「建置-擁有-營運」模式,直接向數據中心等高耗能工業客戶銷售電力。公司透過簽訂長期購電協議 ( PPA ) 來確保穩定營收。
近期 Oklo 與 Lightbridge ( LTBR ) 合作,打造一個垂直整合的核燃料循環體系。雙方計劃共同開發利用回收核廢料( 如高純度低濃縮鈾 HALEU )製造先進核燃料的技術,不僅能解決核廢料問題,更能強化美國本土的核燃料供應鏈,降低對外依賴。
推薦閱讀:Lightbridge partners with Oklo to explore co-locating fuel fabrication facilities
鈾能源公司 Uranium Energy ( UEC )近期獲得投資銀行正面評價,反映市場對核能復興的廣泛預期 。儘管其商業化之路仍充滿挑戰,但它所應對的,是 AI 革命中最根本的物理制約,這使得其長期發展潛力不容忽視。
AI 的能源需求與美國政府對核能發展日益友善的監管環境( 例如,川普政府的行政命令加速核電許可審批流程 )這兩大趨勢的交會,正在為 SMR 技術創造一個全新的、潛力巨大的市場。
⑤ Tesla 後 Dojo 時代
從訓練到推論
近期市場傳出重磅消息,Tesla ( TSLA ) 正在解散 Dojo 超級電腦團隊 。Dojo 計畫的初衷是打造一台專用的超級電腦,用以處理其全球車隊收集的海量行車影像數據,從而訓練其全自動輔助駕駛( FSD )背後的神經網路模型。
推薦觀看:Elon Musk Reveals why Tesla SHUTDOWN it's $500 Million Dojo Supercomputer
Tesla 執行長 Elon Musk 對此解釋,這並非單純的計畫失敗,而是深思熟慮後的戰略轉向。對於 Tesla 這樣一家資源有限的公司而言,同時投入資源去擴展兩種截然不同的 AI 晶片設計( 一種用於訓練的 Dojo 晶片,另一種用於車輛和機器人推論的晶片 )是不明智的。
因此,Tesla 選擇將其寶貴的晶片設計人才,全力投入到開發下一代極致高效的「推論晶片」( 如即將推出的 AI5 ),這些晶片將被實際應用於數百萬輛汽車和人形機器人上。至於純粹的訓練算力,Tesla 則將更多地依賴外部合作夥伴 ( 如 NVIDIA )。
Tesla 的決策,釋放出 AI 戰略走向成熟的訊號。AI 競賽的焦點,不再只是誰能建立最大、最複雜的訓練模型,而是誰能以最低的成本、最低的功耗,將 AI 能力部署到數以百萬計的邊緣設備上;這意味著,未來 AI 創造價值的重心,將從雲端轉移到終端設備。
一個「更聰明的神經系統」> 一個「更大的大腦」
Tesla 的獨特優勢,並不在於與 Google、Meta 等巨頭在雲端訓練模型上展開軍備競賽,而在於它擁有獨一無二的、能夠在真實世界中部署 AI 的物理硬體平台,也就是數百萬輛行駛在路上的汽車。
因此,Tesla 務實地選擇「購買」成熟的訓練算力,而將資源集中「打造」無法被複製的核心優勢( 高效能的車載推論晶片 )。
建構人形機器人
Tesla 將硬體研發重心轉向推論晶片,最終目標是為賦能像 Optimus 人形機器人及Robotaxi( 自動駕駛計程車 )這樣的革命性產品。
NVIDIA 也正積極投入,目標是為機器人打造能夠進行「連續決策」的先進大腦,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
就像過去十年電動車產業鏈的形成,一個專屬於人形機器人的生態系正在誕生。投資人若能早期階段就辨識出那些技術門檻高、難以被輕易取代的關鍵零組件供應商,就有可能在產業規模化時獲得超額回報。
機器人的「眼睛」
台灣的光學元件廠 佳能 ( 2374 ) 正是此領域的參與者之一,公司表示未來將持續深耕車用光學、AI 與機器人的相關應用。隨著機器人對 3D 視覺、環境感知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掌握關鍵光學技術的廠商將扮演重要角色。
機器人的「關節」
人形機器人對關節的要求極為苛刻,既要輕量化,又要具備高扭力與高精度。台灣的精密製造產業鏈,能夠製造機器人關節所需的核心零組件,如 諧波減速機( Harmonic Drives )和 行星式減速機( Planetary Gearboxes ),技術門檻極高。
以 東台( 4526 )為代表的工具機大廠,以及 上銀 ( 2049 ) 旗下的 大銀微系統( 4576 )及其關係企業諧波科技,正積極投入關鍵零組件的研發與量產,力求在全球人形機器人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
R 洞察
全球投資的版圖已徹底改寫。白宮的一項決策,影響力不再是抽象的數字,而是具體的物理現實:它決定了加州晶片的設計、台灣晶圓廠的產能、德州伺服器的訂單,甚至觸及了台灣電網的極限與能源的未來。
舊全球化正在崩解,地緣政治與物理限制,才是繪製當下投資地圖的新座標。
文章訂閱 ( 月 )
🥇決策者方案 👉 點我訂閱
資訊洞察文章 6-8 篇 + 多元分析文章 6-8 篇
如果你擁有自己的投資邏輯架構,卻被日常工作佔據,缺乏時間過濾每日的海量資訊;或者你是一位追求極致效率,希望能直接獲取高品質、已篩選情報的資深投資者,此方案就是為你量身打造。
🥈分析者方案 👉 點我訂閱
多元分析文章 6-8 篇
如果你是剛進入市場的初學者,渴望建立一套扎實的分析體系;可以透過我們的多元分析文章,了解如何從單一主題洞察驅動價值的關鍵支點。
🥉文章邏輯架構 👉 點我了解
如果你剛認識我們,想先了解文章理念、分析架構與內容品質,歡迎從這裡開始。
共同學習

Allen x R | 邏輯與洞察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對文章中的觀點有任何疑問,或想與我們和其他夥伴一同討論交流,誠摯邀請您點擊這裡 加入我們的專屬 LINE 社群 「Allen x R | 邏輯與洞察」。
在這裡,您不只是讀者,更是我們一起探索、共同學習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