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真正記得的,不是你買過什麼,
而是他看向你時,你正好抬起頭的那一眼。
有些遺憾,長大後再多禮物,也補不回來。
⸻我看過兩種場景。
第一種:孩子在公園溜滑梯,大人坐在長椅上滑手機。
「寶貝,小心不要摔倒!」嘴上喊著,眼睛卻沒離開螢幕。
人在場,心卻不在。
第二種:有人蹲下來,雙手接住孩子滑下來的瞬間;
眼睛緊緊追隨著孩子的動作;
孩子回頭時,剛好對上那雙帶笑的眼睛。
老實說,我也曾是那個盯著手機的大人;
為了回訊息、為了寫文章,或只是想讓自己放空。
我知道,我們不是不愛孩子,只是有時候太累。
我們都曾有那樣的時刻,手裡握著手機,不是想忽略誰,而是想給自己一點喘息。
但孩子要的「富養」,其實很簡單,
是一雙專注的眼睛,一份用心的在場。
⸻
在林逸欣的成長片段裡,我們看到父母會共同出現在女兒每一個重要時刻,
比賽現場拍照、聽她背詩、一起錄「家庭版教育節目」。
那不是有錢才辦得到的,而是「我們一起」的選擇。
一方教導時,另一方在旁見證;
一方付出愛時,另一方補上另一半。
日子這樣過,孩子的安全感就一層層被儲存起來。
⸻
富養,不是單打獨鬥。
它需要雙向的心意與配合,有人陪伴、有人見證,有笑聲、有眼神交流。
就算只是去公園玩沙、溜滑梯,
或是在家裡玩互動的小遊戲,
對孩子來說,那都是心靈的金礦,
因為他感受到,有人在意我的快樂。
如果只有一位主要照顧者,也能串起祖父母、朋友、教會、社區共學等支持網絡,
讓孩子同樣感到被在場、被回應。
「雙向在場」指的是孩子與照顧者的雙向互動,不是限定父母雙全。
⸻
比起羨慕別人的畫面,不如問自己:
今晚,你願不願意放下手機,
用 10 分鐘,專心聽孩子說一件小事?
而我們,也終會成為別人的父母、伴侶、朋友,
有能力時,就把那份在場,給出去。
因為我們的父母,也許早已在他們的能力所及內,用他們會的方式愛過我們;
有人擅長擁抱與言語,有人不擅長,因為沒被教過。
那不是我們能選擇的,但我們可以選擇,從今天開始,
把自己照顧好,成為自己和別人的底氣。
⸻
因為有些溫暖,需要兩雙手才能捧得更穩;
有些回憶,需要兩雙眼才更加完整,
孩子要的富養,不是錢,而是你抬頭的那一眼。
孩子的心,就像一盞還在成形的燈。
有人在場,光就穩定地亮著;
有人缺席,風就會從縫隙鑽進來,讓燭火搖晃不定。
你的一個眼神、一個伸手,
都可能成為他未來穿越黑夜的燈芯。
有了它,他不必害怕走遠路;
沒有它,他就得用一生的時間,自己去點亮那盞燈。
⸻
你童年記憶裡,有沒有一雙一直看著你的眼睛?
如果有,你還記得,那雙眼睛的神情嗎?
如果今晚你能給孩子一眼專注的凝視,你會挑什麼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