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孩子,不必用一生去療傷。
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長在愛裡。
——
一個孩子的眼睛,可以是一面湖。湖面會映出天空的顏色,也會記住風吹過的方向。
有的湖終年清澈,因為源頭不斷流來的,是乾淨的水與溫暖的光;
有的湖渾濁,是因為每一次雨,都夾雜著泥沙與雜物。
林逸欣的眼睛,是我見過最清澈的湖。
——
在她的婚禮上,播放了一段十三分鐘的成長影片。
沒有鋪天蓋地的獎狀,沒有第一名的頒獎台,
只有日常。
父親在鏡頭外,笑著聽她朗誦;
母親在旁邊輕輕點頭;
一家人完成一個又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儀式,
沒有喧嘩,卻讓人眼眶發熱。
很多家庭的影像裡,常常只有媽媽的身影。
有些父親,永遠在加班、應酬、出差;
有些母親,疲於奔命卻少了力氣陪笑。
可是,在林逸欣家,父親幾乎參與了她人生的每一個重要時刻。
影片裡的每一場比賽,都是由父親掌鏡;
甚至連診所的官方網站,都滿滿是女兒的照片,
那是屬於父親的驕傲,也是他愛的方式。
那是一種長久的選擇,
有人用童年療一生的傷,有人用童年走一生的路。
而他們,選擇給孩子後者。
——
在很多家庭,孩子的生活像是一張成績單。
學琴,是為了比賽奪名;
考試,是為了證明家教嚴格;
脆弱和失敗被當成丟臉的事,
「鼓勵」與「傾聽」永遠是奢侈品。
但在林逸欣家,父母把愛放在最前面。
哪怕診間外排著長長的病人,
父親依然願意在夜裡抽出時間,
坐在客廳,一邊喝茶,一邊聽女兒彈琴。
哪怕站在講台上是備受敬重的老師,
母親回到家,依然能放下身段,
與父親一起錄下像「家庭版教育節目」般的影片,
不為別人,只為讓兒女用更有趣的方式學習。
她說,媽媽還會發明許多新的遊戲,
讓她在玩樂之中,悄悄學到新的事物。
那是屬於她們的親密語言,
也是日復一日的陪伴證明。
——
她學琴多年,卻從來沒有得過第一名。
影片裡,她笑著這麼說。
那笑裡沒有遺憾,因為爸媽從來不是用名次衡量她的價值。
頒獎典禮結束後,
她說自己彈得不好,
父親卻笑著說:「很好啊。」
沒有批評,沒有比較,
只有最溫柔的承接,
父母給的,不是榮耀,而是能坦然失敗的勇氣。
——
影片的最後,新娘對著鏡頭說:
「就算不想長大也沒關係啊,
因為以後也許會有一個人,
就像爸爸媽媽一樣,
把你當成一個寶貝,捧在手心。」
那是一種從骨子裡長出的安全感。
不必討好誰,也不必用一生去療傷,
因為從小就知道:
幸福,不是必須努力換來的恩賜,
而是自己本來就有的權利與可能。
被愛富養的孩子,
是一面不曾被風暴濁過的湖。
多年之後,湖面不只映著天空,
還能映出父母的笑容、自己的模樣、
以及她願意傳給下一代的愛。
——
有人用一生修補童年的裂縫,
有人用童年的豐盈,
走完一生的路。
而被愛養大的孩子,
永遠清澈,永遠能看見最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