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館長的直播看中國大陸,鏡頭下的觀察與敘事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現實與表象:館長直播引發的觀感落差

 

前陣子館長到上海等地觀光,並全程直播,試圖讓台灣民眾看見對岸的真實樣貌,打破新聞媒體所形塑的輿論場與同溫層。他透過鏡頭,試圖盡可能完整地呈現所見所聞。從直播畫面中可見各種城市景觀與人文風貌,也讓不少人感受到一種與主流媒體描述截然不同的氛圍。

不過我認為,大眾對於對岸發展的觀感,其實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有些人認為中國發展迅速,高樓林立、科技進步,某些層面甚至已經走在世界前端;但也有人認為這些只是刻意營造的繁華表象,實際上經濟數據不佳,甚至頻現增長放緩的跡象。

事實上,這種對中國的觀感落差不僅存在於台灣,在許多歐美或其他已開發國家也同樣常見。那麼,這樣的影像究竟是真實呈現,還是經過挑選與包裝的樣板工程?對中國的觀感眾說紛紜,究竟哪一種才更接近真相?

raw-image


規模的兩面性:中國發展的優勢與侷限

 

我認為這兩種觀點,其實都反映了現實的不同面向。一方面,中國確實展現出高度現代化的城市風貌;但另一方面,也正在面對不少經濟層面的挑戰。

首先,中國的規模實在太龐大,作為一個經濟體,其本身就具備某種結構性的優勢——當大量人力、物力與資源集中投入某個區域,自然能撐起驚人的發展規模,進而造就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面貌與建設成果。

但我認為,這種「規模」背後,其實也隱含著不少問題。中國目前同時也正面臨各種經濟上的難題,這同樣是不可忽視的現實。

我會用「生物體」來比喻這種狀況:就像一頭巨大的鯨魚,可能擁有極強的個體能力,甚至沒有天敵,但牠龐大的身軀由無數細胞與高度複雜的系統組成,必須仰賴源源不絕的資源才能維持生理運作。牠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夠大;但正因為大,也需要更多資源才能生存。

中國的情況某種程度上也類似——龐大的人口、廣袤的土地與豐富的資源總量,共同造就了它在全球的影響力。但規模不只意味著潛力與能量,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維持成本。一個夠大的國家,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已經相當強大,對經濟與資源的需求門檻也會遠高於多數國家,才能維持自身的穩定與持續發展。

raw-image


產業轉型的瓶頸與制度障礙

 

在我看來,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危機,其核心問題之一是產業轉型的瓶頸。隨著生活水準提升,過去仰賴廉價勞動力的代工模式,已難以再帶動成長空間。若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朝已開發國家的方向邁進,也就是升級整體產業結構。

但這類升級,並非僅靠提高效率就能完成,而是需要更根本性的創新——不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快」的效率型創新,而是像美國高科技產業那樣,具有顛覆性、壟斷性,並能開創全新領域的創新能力。

中國的發展長期以來是在政府高度主導的計畫經濟體制下進行的。政府主導產業方向、干預市場與金融體系,在代工出口階段,這種模式確實透過集中資源與效率提升,推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但當這套模式發展至瓶頸,若要再向上突破,就必須從「製造效率」跨入「技術與品牌」的階段。而這類轉型,通常無法依賴集中資源或自上而下的規劃,而是需要更多彈性、多元探索與自由競爭。換句話說,在技術密集與高度創新的產業領域中,過度干預不僅成效有限,甚至可能成為阻礙發展的結構性障礙。

raw-image


高科技出口模式的侷限與發展困境

 

不過,產業轉型的路徑未必非得完全仿效歐美那種高度創意與品牌導向的模式。我認為,一條更明確、也更務實的路徑,是採取日本、南韓或台灣的發展方向——維持出口導向,但以高科技製造或高階代工為核心。

這種模式不需要大量顛覆性創新,也不必從零開始開創全新產業,而是基於既有技術,持續提升製造效率與品質,並逐步建立技術門檻與競爭優勢。它仍以出口為主,但代表的是另一種形式的產業升級模式。

然而,我認為這條路是否適用於中國大陸,其實仍有不少不確定性。像日本、南韓與台灣這些地區,人口規模相對較小,高科技出口產業就足以支撐整體經濟結構,使其順利邁入已開發國家行列。但中國的人口規模過於龐大,僅靠少數高端產業,恐怕難以支撐整體的經濟成長與就業需求。

特別是在擺脫對廉價勞動力的依賴之後,除了提升製造層級與技術能力,我認為中國也需要同步發展內需市場,逐步轉向消費導向的經濟結構,建立更完整的經濟循環與穩固的內部支撐力。

當然,以上只是我個人的觀察與一些淺見。中國未來究竟會走向哪一種發展模式,仍有待時間驗證。這篇文章並不試圖下定論,而是希望針對中國當前展現出的兩種面貌——高度現代化的城市景觀,以及背後潛藏的經濟結構困境——提出我個人的一些觀察與思考。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奇幻樹屋
5會員
19內容數
這裡記錄著對社會與心理的觀察、對文明與科技的各種想像,以及遊戲開發過程中的點滴反思。歡迎一起參與這段探索現實邊界的旅程。
奇幻樹屋的其他內容
2025/08/15
這是我從巴哈姆特轉載的文章,與我先前發表的〈資訊的另一面:為何早期發展的文明容易陷入停滯〉有所關聯。我在那篇文章中談到,資訊的堆積可能會讓文明產生自我阻塞,也簡單提到過「文明區位轉移」的概念。而這篇文章,正是針對這個主題的延伸,進一步談談我對文明中心轉移的一些觀察與
Thumbnail
2025/08/15
這是我從巴哈姆特轉載的文章,與我先前發表的〈資訊的另一面:為何早期發展的文明容易陷入停滯〉有所關聯。我在那篇文章中談到,資訊的堆積可能會讓文明產生自我阻塞,也簡單提到過「文明區位轉移」的概念。而這篇文章,正是針對這個主題的延伸,進一步談談我對文明中心轉移的一些觀察與
Thumbnail
2025/06/27
在一個文明中,總會堆積出大量文化素材:像是被傳誦的故事、歷史事件、知名人物的言行,以及各種被視為智慧的格言、典故、習俗、觀念。隨著時間推進,這些文化的知識體系會越堆越多,資訊量也變得愈發龐大。
Thumbnail
2025/06/27
在一個文明中,總會堆積出大量文化素材:像是被傳誦的故事、歷史事件、知名人物的言行,以及各種被視為智慧的格言、典故、習俗、觀念。隨著時間推進,這些文化的知識體系會越堆越多,資訊量也變得愈發龐大。
Thumbnail
2025/06/13
《百年孤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極具張力的劇情鋪排。故事荒誕不經,卻又帶著幾分現實感,讓人總覺得人物與敘事隨時可能突如其來地變調。節奏快速,彷彿一切都蓄勢待發,隨時準備急轉直下。這種無法預測的推進方式,讓人產生貼近現實人生的荒涼感——畢竟,現實中最荒謬的事,往往也是違反常理的。
Thumbnail
2025/06/13
《百年孤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極具張力的劇情鋪排。故事荒誕不經,卻又帶著幾分現實感,讓人總覺得人物與敘事隨時可能突如其來地變調。節奏快速,彷彿一切都蓄勢待發,隨時準備急轉直下。這種無法預測的推進方式,讓人產生貼近現實人生的荒涼感——畢竟,現實中最荒謬的事,往往也是違反常理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小報文化小記者生存紀事EP01 小報文化是台港資某報紙的特色,即使它的記者數和資源是數倍於傳統平媒的。這讓台水傳統平媒很不適應。我個人把臥韱採訪配合同事在外頭公共場地拍攝的沒爭議的鐵則,主要是要以踢爆台灣不公不益不文化的亂象,滿足觀眾自以為偉光正的三歡來批評見報的新聞,這對公部門影響力很大,他們還
Thumbnail
小報文化小記者生存紀事EP01 小報文化是台港資某報紙的特色,即使它的記者數和資源是數倍於傳統平媒的。這讓台水傳統平媒很不適應。我個人把臥韱採訪配合同事在外頭公共場地拍攝的沒爭議的鐵則,主要是要以踢爆台灣不公不益不文化的亂象,滿足觀眾自以為偉光正的三歡來批評見報的新聞,這對公部門影響力很大,他們還
Thumbnail
我看到「打壓」在這個國家所造成的「謙和」,因為怕激怒某強國,所以人民從小就學習謹慎,就算國家走向「極」富強,也只表露出一種謙恭..........
Thumbnail
我看到「打壓」在這個國家所造成的「謙和」,因為怕激怒某強國,所以人民從小就學習謹慎,就算國家走向「極」富強,也只表露出一種謙恭..........
Thumbnail
最近網傳有中共紅媒記者在台灣盯梢政論節目,一定要播出所謂「政治正確」的節目出來。 對於這樣的事我深有同感,在許多年的政治評論中也曾經遇過相同的情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來我在一家文學網站寫文章,常常針砭時政,後來到一家網路報社投稿,這家網路很夠意思,報社剛成立,需要一些社會議題的討論,我一來
Thumbnail
最近網傳有中共紅媒記者在台灣盯梢政論節目,一定要播出所謂「政治正確」的節目出來。 對於這樣的事我深有同感,在許多年的政治評論中也曾經遇過相同的情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來我在一家文學網站寫文章,常常針砭時政,後來到一家網路報社投稿,這家網路很夠意思,報社剛成立,需要一些社會議題的討論,我一來
Thumbnail
反送中與台灣所面臨的中國威脅:現狀是在歷史不斷交織出來的因果所呈現一個個沉痛的問題: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境外勢力威脅抑或是我們本身存在著的認同危機,是否我們必須以次等身分存於國際社會,亦是我們能以台灣/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相互依存?
Thumbnail
反送中與台灣所面臨的中國威脅:現狀是在歷史不斷交織出來的因果所呈現一個個沉痛的問題: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境外勢力威脅抑或是我們本身存在著的認同危機,是否我們必須以次等身分存於國際社會,亦是我們能以台灣/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相互依存?
Thumbnail
我認爲西方記者有時候對中國的社會分析不準確,當然這不歸咎于他們。這源自於中國政府長期對外國媒體的防範政策——即外國媒體不可雇傭中國人,又因爲是外國記者直接調查會遭遇重重阻力,導致報道經常失真。 下面我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根據我的社會觀察,對文中的一些“説法”表明自己的看法,其目的是讓新聞更接
Thumbnail
我認爲西方記者有時候對中國的社會分析不準確,當然這不歸咎于他們。這源自於中國政府長期對外國媒體的防範政策——即外國媒體不可雇傭中國人,又因爲是外國記者直接調查會遭遇重重阻力,導致報道經常失真。 下面我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根據我的社會觀察,對文中的一些“説法”表明自己的看法,其目的是讓新聞更接
Thumbnail
總統的專屬職權在於國防、外交、兩岸,詳見於中央政府組織 如果兩岸觀光已經屬於政治溫度計,那麼毫無爭議是總統說了算,真的留一半、賭一半吧 ■要在投資專欄中談政治,首先是與投資主題相關,其次要有基本的政治觀察能力,不然貽笑大方 □訊息太多無助於解釋問題,各方不過想表達立場及爭取話語權,卻常被當成結論
Thumbnail
總統的專屬職權在於國防、外交、兩岸,詳見於中央政府組織 如果兩岸觀光已經屬於政治溫度計,那麼毫無爭議是總統說了算,真的留一半、賭一半吧 ■要在投資專欄中談政治,首先是與投資主題相關,其次要有基本的政治觀察能力,不然貽笑大方 □訊息太多無助於解釋問題,各方不過想表達立場及爭取話語權,卻常被當成結論
Thumbnail
對電視台來說,有畫面配上記者旁白就可以說故事。 所以想帶的風向目標很明顯: 1、塑造抗議的年輕人沒公德心的自私形象 2、強調抗議活動是擾民,造成"公眾"困擾 (大概是前一次企圖用黑道亂場塑造暴力形象不成,所以改說人沒禮貌太吵鬧) 看他們家的新聞就能預測明天活動要注意什麼有心人士了。
Thumbnail
對電視台來說,有畫面配上記者旁白就可以說故事。 所以想帶的風向目標很明顯: 1、塑造抗議的年輕人沒公德心的自私形象 2、強調抗議活動是擾民,造成"公眾"困擾 (大概是前一次企圖用黑道亂場塑造暴力形象不成,所以改說人沒禮貌太吵鬧) 看他們家的新聞就能預測明天活動要注意什麼有心人士了。
Thumbnail
立院攻防持續,從517到521,黃國昌、羅智強、葉元之、沈伯洋等立委,都直接在立院現場開起直播,為什麼?明明這麼多媒體在拍,為什麼還要自己開直播?這種「立委直播」的現象,繞過新聞媒體、繞過記者提問,立委自己拿起麥克風,直接與社會大眾溝通,究竟是「還原真相」?還是「製造真相」?
Thumbnail
立院攻防持續,從517到521,黃國昌、羅智強、葉元之、沈伯洋等立委,都直接在立院現場開起直播,為什麼?明明這麼多媒體在拍,為什麼還要自己開直播?這種「立委直播」的現象,繞過新聞媒體、繞過記者提問,立委自己拿起麥克風,直接與社會大眾溝通,究竟是「還原真相」?還是「製造真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