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與表象:館長直播引發的觀感落差
前陣子館長到上海等地觀光,並全程直播,試圖讓台灣民眾看見對岸的真實樣貌,打破新聞媒體所形塑的輿論場與同溫層。他透過鏡頭,試圖盡可能完整地呈現所見所聞。從直播畫面中可見各種城市景觀與人文風貌,也讓不少人感受到一種與主流媒體描述截然不同的氛圍。
不過我認為,大眾對於對岸發展的觀感,其實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有些人認為中國發展迅速,高樓林立、科技進步,某些層面甚至已經走在世界前端;但也有人認為這些只是刻意營造的繁華表象,實際上經濟數據不佳,甚至頻現增長放緩的跡象。
事實上,這種對中國的觀感落差不僅存在於台灣,在許多歐美或其他已開發國家也同樣常見。那麼,這樣的影像究竟是真實呈現,還是經過挑選與包裝的樣板工程?對中國的觀感眾說紛紜,究竟哪一種才更接近真相?

規模的兩面性:中國發展的優勢與侷限
我認為這兩種觀點,其實都反映了現實的不同面向。一方面,中國確實展現出高度現代化的城市風貌;但另一方面,也正在面對不少經濟層面的挑戰。
首先,中國的規模實在太龐大,作為一個經濟體,其本身就具備某種結構性的優勢——當大量人力、物力與資源集中投入某個區域,自然能撐起驚人的發展規模,進而造就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面貌與建設成果。
但我認為,這種「規模」背後,其實也隱含著不少問題。中國目前同時也正面臨各種經濟上的難題,這同樣是不可忽視的現實。
我會用「生物體」來比喻這種狀況:就像一頭巨大的鯨魚,可能擁有極強的個體能力,甚至沒有天敵,但牠龐大的身軀由無數細胞與高度複雜的系統組成,必須仰賴源源不絕的資源才能維持生理運作。牠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夠大;但正因為大,也需要更多資源才能生存。
中國的情況某種程度上也類似——龐大的人口、廣袤的土地與豐富的資源總量,共同造就了它在全球的影響力。但規模不只意味著潛力與能量,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維持成本。一個夠大的國家,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已經相當強大,對經濟與資源的需求門檻也會遠高於多數國家,才能維持自身的穩定與持續發展。

產業轉型的瓶頸與制度障礙
在我看來,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危機,其核心問題之一是產業轉型的瓶頸。隨著生活水準提升,過去仰賴廉價勞動力的代工模式,已難以再帶動成長空間。若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朝已開發國家的方向邁進,也就是升級整體產業結構。
但這類升級,並非僅靠提高效率就能完成,而是需要更根本性的創新——不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快」的效率型創新,而是像美國高科技產業那樣,具有顛覆性、壟斷性,並能開創全新領域的創新能力。
中國的發展長期以來是在政府高度主導的計畫經濟體制下進行的。政府主導產業方向、干預市場與金融體系,在代工出口階段,這種模式確實透過集中資源與效率提升,推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但當這套模式發展至瓶頸,若要再向上突破,就必須從「製造效率」跨入「技術與品牌」的階段。而這類轉型,通常無法依賴集中資源或自上而下的規劃,而是需要更多彈性、多元探索與自由競爭。換句話說,在技術密集與高度創新的產業領域中,過度干預不僅成效有限,甚至可能成為阻礙發展的結構性障礙。

高科技出口模式的侷限與發展困境
不過,產業轉型的路徑未必非得完全仿效歐美那種高度創意與品牌導向的模式。我認為,一條更明確、也更務實的路徑,是採取日本、南韓或台灣的發展方向——維持出口導向,但以高科技製造或高階代工為核心。
這種模式不需要大量顛覆性創新,也不必從零開始開創全新產業,而是基於既有技術,持續提升製造效率與品質,並逐步建立技術門檻與競爭優勢。它仍以出口為主,但代表的是另一種形式的產業升級模式。
然而,我認為這條路是否適用於中國大陸,其實仍有不少不確定性。像日本、南韓與台灣這些地區,人口規模相對較小,高科技出口產業就足以支撐整體經濟結構,使其順利邁入已開發國家行列。但中國的人口規模過於龐大,僅靠少數高端產業,恐怕難以支撐整體的經濟成長與就業需求。
特別是在擺脫對廉價勞動力的依賴之後,除了提升製造層級與技術能力,我認為中國也需要同步發展內需市場,逐步轉向消費導向的經濟結構,建立更完整的經濟循環與穩固的內部支撐力。
當然,以上只是我個人的觀察與一些淺見。中國未來究竟會走向哪一種發展模式,仍有待時間驗證。這篇文章並不試圖下定論,而是希望針對中國當前展現出的兩種面貌——高度現代化的城市景觀,以及背後潛藏的經濟結構困境——提出我個人的一些觀察與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