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東羅馬皇帝來說,「王朝」並不是一個相當合適的詞彙。這是因為在帝國漫長的歷史中,血統往往並不意味著合法的統治權。皇帝必須要得到君士坦丁堡公眾的民心,同時制衡所有潛在的敵對派系,才能使帝位長長久久。
一個受歡迎的皇帝,有可能在生前把帝位安排妥當,傳給自己的親屬,可是一旦喪失民心,任何一個有實權的政治人物或是將軍,都可以取而代之——只要他們能爭取到民心就可以。用芝加哥大學的拜占庭學家,Anthony Kaldellis的話說,東羅馬的王朝只是種「暫時現象」。表面上皇帝把自己塑造成上帝在世間的代理,神聖無比,但是一旦皇帝要落馬,「也沒有哪個皇帝會被神所拯救。」
我認為從這個角度出發,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有時候會做一些乍看之下,對帝國沒有任何實際好處的政策。
例如在科穆寧時代,東羅馬好幾次出兵安條克,但從未真正統治過這座城市。這大概是因為,對需要群眾支持的東羅馬皇帝而言,一些「意識形態上的象徵勝利」乃是必要之舉——至少對他個人而言是如此。
當然,隨著時代往後,不同的東羅馬皇室也在不斷墊高血統的份量。就像是出現「生於紫室」這樣貴氣無比的頭銜,或是科穆寧時代設計出「賽巴斯托斯」的綿密貴族頭銜網路。家族傳承的力量終究是會越來越重的。
&
圖片:科穆寧皇帝,約翰二世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Jean II Comnene.jpg"
資料來源:
Anthony Kaldellis, "Streams of Gold, Rivers of BLood: The Rise and Fall of Byzantium, 955A.D. to the First Crus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