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會寫這篇文章呢?
因為最近聽到作家角子在 Podcast 裡分享交往前的「七個判斷」,
他認為如果沒達到,基本上可以先不考慮。
我聽了覺得很實用,也可以先用來檢視自己。
以下是作者提到的七個標準,也加上我的一些思考:
1. 專一 → 專注投入
不論是愛情、友誼還是合作,能否把心力放在當下,而不是三心二意。
看似花心的人,一開始就要小心,否則容易掉進複雜的關係裡。
現代的關係型態很多元,如果你追求的是「開放式關係」,那也應該說清楚,不欺瞞。
「真誠」是任何關係裡最基本的原則。
畢竟,若付出許多心力後才發現自己只是第三者,那會是多麼痛苦的事啊!
2. 尊重 → 尊重界線
尊重彼此的差異與界線,是舒服互動的基礎。
作者提到的是身體界線:一開始就毛手毛腳的人,其實就是不懂尊重。
還有思想界線:能否聽見你的聲音,而不是一切以他為主?
我有朋友遇過曖昧對象,還沒開始交往,對方就不斷強調「性的重要性」。
我想,那也是一種不尊重吧?因為還沒有到那個階段。
你覺得呢?現代人談感情,是不是都太快了?
3. 溝通 → 真誠交流
願不願意說清楚、傾聽對方,而不是逃避或隱忍。
有些人一拍即合,能無話不談;有些人則讓人覺得雞同鴨講。
如果長期無法好好溝通,那就別再勉強。不是誰不好,只是頻率不同。
4. 在乎 → 真心在乎
在乎不是嘴上說說,而是能把你的需求放在心上。
我朋友很喜歡散步,但對象卻嫌浪費時間,還不願陪伴。
至少,在乎你的人,不會總是貶低你的喜好吧?
偶爾願意陪你做喜歡的事,才會讓人感到被珍惜。
5. 經濟獨立 → 自我獨立
這裡不只指金錢,也包含情感與生活。
如果一方總是依賴,久了會像「能量吸血鬼」,讓人疲憊不堪。
我也希望自己能是獨立的人,不依附誰,才能在關係裡保有自在。
6. 互相 → 互相支持
健康的關係一定是雙向的。
相處中難免有摩擦,但若能你退一步、我讓一步,就能保持平衡。
這份「互相」也能從生活細節看見:像家務分工,
一人煮飯,另一人收拾,才不會讓一方心累。
7. 釋懷過去 → 不重複舊模式
走出過去的情傷,才能好好開始新的關係。
否則容易把對方當拐杖,等自己療傷完了,就把人推開。
也要覺察自己有沒有還在用控制、逃避或貶低的方式去面對關係。
能打破舊慣性,才是真正的成熟。
我的收穫
這些判斷可以幫我們初步理解自己與他人。
當然,還有價值觀、金錢觀、生活習慣等,都需要時間去觀察。
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在找尋伴侶之前,先成為一個自己會喜歡的人。
我也想到大人學 Podcast 有一集提到,尋找伴侶就像逛夜市。
不要帶著過度強烈的目的性,而是放輕鬆去體驗,去嘗試。
這樣才能慢慢感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不論是否遇到合適的人,自己生活得開心自在,才是最重要的。
希望我們都能「擇你所愛,愛你所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