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會問:「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沒有什麼專長興趣,怎麼辦?」
想分享兩個我覺得很實用的方向:
- 勇敢嘗試
- 不要只停留在想像裡,可以從很小的行動開始,例如:「與朋友分享你想做的事」
- 嘗試過後卻沒那麼有興趣也沒關係
- 保持好奇心
- 常常問自己:「為什麼?」
- 例如:一場比賽讓你快樂,可以問自己「為什麼會快樂?是來自完成挑戰的成就感,還是來自和一群人一起努力的氛圍?」
- 這些答案,會幫助你更認識自己,也更知道自己要往哪條路走。
自我定義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透過一次次的勇敢、一次次的好奇,以及時間的累積,慢慢浮現。或許下一個啟動你人生開關的契機,就在某個你還沒嘗試過的體驗。
去嘗試吧!你不用很厲害才能開始唷!
以下是我的探索過程摘錄
大學的時候,我常常羨慕別人「有專長」
看著同學們在社團裡玩得很投入,似乎周遭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興趣、專長,可以被清楚地定義:『他是排球很強的人』、『她是樂團主唱』。相比之下,我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只知道讀書。雖然參加了一些社團,但卻稱不上是能代表我的「興趣」、「專長」。
到了研究所,我選擇出國交換,開始能定義「內在的自己」
那是一段全新的生活,去到那需要認識新朋友,但發現不太知道怎麼「介紹自己」,也不太懂得「表達想法」,很多時候不知道怎麼用語言傳遞心中的感受,與人交流時感到非常吃力。幸運的是,那些交換生朋友們願意用引導的方式,讓我能多思考、多說點什麼,也讓我在對話中更認識自己。雖然興趣依舊沒有出現,但至少我開始能定義「內在的自己」。
開始出社會工作後,下班和同事們一起跑步
剛出社會時,週末的時間是屬於自己的,卻感到非常茫然,無所事事,但又覺得應該得做點什麼才不會浪費時間。後來同事們揪跑步,慢慢發現跑步的好處
- 跑步的過程,像是一種動態的冥想,可以不斷和自己對話
- 每一次跑完,就算只是短短幾公里,也會有踏實的成就感
- 當有比賽在前方等著,生活就有了目標
體力變好後,開啟了其他運動的興趣
從跑步開始,我慢慢延伸到登山、游泳、公路車、三鐵等耐力運動,現在也為了能讓耐力運動表現更好、減少受傷機會,開始接觸了重訓。
運動過程中的自我對話,衍伸出對心理的興趣
「運動帶我去更遠的地方,也讓我看見更多的自己」。我開始接觸心理學,聽了很多心理相關的 podcast,發現人生中有很多議題可深思,這過程可以學習自我覺察、剖析內心的想法與感受,也因此開始習慣會問自己為什麼,更認自己、更了解這個社會怎麼運轉。
如果要用兩句話來形容現在的我:
- 外在的自己,是一個喜歡耐力運動的人。
- 內在的自己,是一個喜歡思辨、邏輯清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