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的我:嚴格、不人性
以前的我認為:「只要排定了訓練課表,就沒有藉口不完成」,但實際上偶爾會遇到心理、生理狀態欠佳,或是被外在因素影響的時候。
- 如果狀態欠佳沒有訓練,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努力、沒有價值,而不開心。
- 如果狀態欠佳逼迫自己訓練,雖然過程很痛苦,但總會浮現一種:「你看,我撐過來了」的成就感,那種壓力下的堅持,讓我感覺自己是「強者」,是一個「值得被稱讚的人」,因而感覺到非常滿足。但是,真的快樂嗎?
懷疑的路上:開始聽見內心的聲音
久了會懷疑自己,真的快樂嗎?
- 為什麼一定要虐自己,才能獲得成就感、才會快樂?
- 為什麼沒如期訓練時,要譴責自己?
- 這樣的訓練,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那些疑問在每一次「逼迫式訓練」之後浮現。我開始留意,自己到底在追求什?
反思的路上:原來,我把「價值感」建築在痛苦上
後來我開始反思,在做每一件事前先問問自己:「我快樂嗎?我真的想做嗎?」
再進一步抽絲剝繭,我才發現自己長期以來把「痛苦」當作價值的來源,當時的我相信只有經過折磨、承受壓力、照表操課,自己才值得被肯定。
而這背後的真相是:
- 我其實不認為「我本身」就有價值
- 必須靠達成某個艱難的目標,才能證明我存在的意義
轉變的開始:價值感可以來自善待自己
『價值』不再來痛苦,而是:善待自己、傾聽自己的聲音
開始意識到這點後,我學著放下過度控制的訓練計畫,練習把「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放在第一順位,因為這不只是體能的基礎,更是我可以「持續」在人生這場賽局中前行的關鍵。
會有「持續」這個想法是《無限賽局》這本書帶給我的:「持續」比起達到短期目標還要重要,如果短期內達到目標,但是身心卻受了傷,那是不是得花更多的時間彌補?甚至回不去?
如果這是一場無止盡的人生賽局,那麼燃燒自己只是讓我提早退場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