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始之前,先告訴大家,我在2021年以前完全不會游泳!零經驗的那種!零經驗是什麼概念呢?
- 不知道什麼叫做韻律呼吸,也就是不知道在水中是用嘴巴吸鼻子吐來呼吸
- 從來沒學過游泳,學生時期不是遇到缺水,就是體育館整修,總之剛好都沒上到游泳課
接觸游泳的契機點
2021年有天大學同學揪報 CT 51.5,當時狀態是持續有在練跑,腳踏車頂多是休閒騎ubike,剩下唯一要克服的就是游泳了。
以前的我認為:任何事都要準備好再出發。
以三鐵為例,我會覺得至少要會游泳,甚至要能連續游 1500 公尺,才能考慮報名,但距離賽事大約還有一年的時間,當時非常猶豫!問了周遭的人,不是回覆我「你可以啦!」就是回覆「你那麼自律沒問題!」,於是在各方慫恿、推坑、認可(?)下,我按下了報名鍵,也繳了報名費,開始焦慮地面對「游泳」這回事。
心理學概念: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
回過頭來看,其實那時讓我猶豫不決的,是一種「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在作祟。「什麼都要準備好再出發」這種想法,其實是一種「防衛機制」--因為害怕做不到、害怕失敗,乾脆就先不開始,這樣至少不會失敗。
完美主義又是什麼呢?完美主義是一種傾向,指的是習慣設定高標準,並致力於精確、無誤地完成目標,對成就與表現有高度要求。
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是什麼?心理學家將完美主義分為兩類:
- 適應性 (Normal Perfectionism) 能接受犯錯,從中學習與調整
- 非適應性 (Neurotic Perfectionism) 會因為犯錯而自我否定、焦慮,或是會因為認為自己做不到而有拖延、自我設限等行為產生
省思
- 回過頭想想,如果學了游泳一年還沒有能力去比賽也沒關係,如果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也沒關係,重點不是結果,而是達成目標前一點一滴的過程
-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會想盡辦法面對它、克服它,變得越來越好
第一次報名 CT 後,我找了教練開始學游泳。那段時間幾乎把所有訓練時間都給了游泳,一週練三次以上,進步得也算快,很快能在泳池裡獨立來回。 但能在泳池游,不代表能在開放水域生存。 尤其我又是個對陌生環境特別敏感、容易緊張的人,接下來想分享我在活水湖遇到的各種情境。
賽前焦慮:踩不到底怎麼辦?
越接近比賽日,我越焦慮。腦海裡不斷浮現各種「如果」:
- 如果游到一半被踹怎麼辦?
- 如果泳鏡進水怎麼辦?
- 如果抽筋怎麼辦?
- 如果受傷了怎麼辦?
- 如果踩水踩不起來怎麼辦?
- 如果踩水踩到沒力了怎麼辦?
- 如果____怎麼辦
這些狀況一直反覆在腦中播放,導致常常晚上睡不著,甚至早上醒來直接進入焦慮狀態。
當我察覺到焦慮影響生活時,在 IG 限動上發了不安的動態,朋友主動找我聊天,聊完才意識到:我已經察覺到我的焦慮不安了,下一步必須要針對這些情況下對策,也就是面對它!
於是做了一些事
- 報名了開放水域訓練的課程
當時的課程地點是在碧潭,遇上清明連假低溫寒流14度,水超冷又混濁,划沒幾下手就想抓浮標上岸,頭埋進水裡就想趕快抬起頭,上岸後心理想:既然碧潭都撐過了,比較親民的活水湖應該可以勝任了吧? - 到較深一點的泳池
台北地區較深泳池名單:師大游泳池、北投焚化爐游泳池、松山運動中心鯨魚池(但要先考試)、青年公園游泳池 - 到外木山海興游泳池游泳實戰
- 意象訓練
想像各種突發情境與應對方式
心理學概念:焦慮
焦慮是對於未知、尚未發生的事情,產生的恐懼、緊張感,是一種天生的反應,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但如果「過度」焦慮,則會讓人備感壓力,影響身心健康。
省思
- 練習覺察焦慮
腦中畫面重播?情緒煩躁?身體緊繃?呼吸困難? - 不要急著否定自己是個容易焦慮的人
容易焦慮其實不是壞事,代表你會預想風險、提前準備,也較不易發生意外 - 正在焦慮時怎麼辦
先深呼吸一下,把不安的情境寫下來,問自己:「如果真的發生了,我可以怎麼面對它?」這個過程不一定能立刻解決問題,但它能讓焦慮不再只是情緒上的糾結,而是轉化為你可以開始處理的具體課題
從 2021 年至今每年都比一場三鐵賽,游泳地點都位在台東的活水湖,雖然都在同一個地點,但每一次下水的心理狀態、遇到得狀況都不一樣,第一次比賽有帶浮標下水,就像戴護身符一樣,是心理壓力最小的一次,接下來就分享這幾年我在開放水域遇到的狀況
賽中恐慌:我不知道我在哪裡
第二次比三鐵時,出發前信心滿滿,雖然還是會有點緊張,不過對自己算有信心,結果出發沒多久後抬頭定位發現自己不在正軌上,我游歪了!當時覺得自己在水中無法生存!覺得自己要溺死了!好害怕!於是趕快舉手求救,好在馬上被救生員發現,在浮標上休息了一下下

- 救生員:你游歪了
- 我:我知道
- 救生員:你要不要去岸邊游?
- 我心裡想:(不要,這樣我時間會來不及!會被關門!可是我還是有點緊張!嗚嗚嗚)
- 我:(要求自己鎮定)我換氣過度讓我休息一下
- 救生員:你可以到水裡韻律呼吸幾下比較舒服
我呼吸個幾下,給自己信心加持後就再次出發了
出發後告訴自己:妳可以的!定位頻率高一些、慢慢來,熟悉水域後再加快速度
心理學概念:恐慌
恐慌,是突發的、非常強烈的害怕與失控感,當下處在危險狀態卻不知道如何應對。
省思
- 定位頻率太低,導致游歪了都不知道,發現時為時已晚
- 沒有過度換氣的經驗,不知道如何面對,但有了這次經驗,知道冷靜、慢慢來還是可以存活下來
- 反省游歪的原因:除了定位頻率太低之外,賽前就已經知道換氣時左手會偏掉,卻沒意識到會影響方向
- 對開放水域還是不熟悉,也許透過潛水或多練習陌生水域能建立更多安全感
賽中無力:我覺得腿好沉 想休息
快到浮球折返點時,突然一陣覺得腳無力很想要休息,我一直舉手,卻都沒救生員看到我,身體一直載浮載沉,對這個世界感到非常絕望,好像這世界只剩我一個人一樣,如果沈下去了也沒人看見
省思
- 補給還是要吃過比較好
以往沒有攝取咖啡的習慣,只有在賽前攝取咖啡,而且那次賽前是攝取較高劑量的咖啡因錠,可能因此讓心跳變得偏快,出現心悸感,反而讓我在比賽中更快感到疲憊。 - 提升自救技能
明明有學習踩水,上了戰場在緊急狀況下卻不敢用,不敢的原因是害怕身體從水平到垂直的過程中,會因踩水失敗而掉進水裡,因此需要再到開放水域練習從游泳水平姿勢到垂直踩水的過程。
賽中恐懼:剛下到開放水域還是會恐懼
每次剛下到開放水域還是會恐懼,因此需要透過各種方式來建立安心的感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方式,以下是我的幾個撇步給大家參考
- 欣賞底下的水草還有悠遊自在的魚,但千要不要為了追魚兒游歪,適得其反
- 不要去想太多,游就對了,想太多越害怕,恐懼感會像一陣浪潮襲擊全身
- 固定抬頭定位的頻率,看看外面世界會知道自己在哪裡
- 前半段慢慢游,恐懼感降低後再加速
- 離岸邊不要太遠,如果真的怎麼了,很快就到活水湖的階梯
最後我想說
不是參加一次比賽就能完全克服對水的恐懼,也沒有哪一次開賽前是100%覺得自己準備好了。每一次比賽都會有不同的狀況發生,只是每一次,我都選擇去面對、檢討、調整,每一次心理素質都能比上一次更強大。
我很確定的是:現在的我,真的比第一次比賽時,更不那麼害怕了。
那些看起來經驗豐富、參加很多賽事的 KOL,其實也一樣會遇到游泳時的突發狀況。每次看到她們在 IG 上分享游泳過程不順的片段,我幾乎每看必紅了眼眶,有時甚至會落淚——彷彿我也再次掉回那個慌張無助的水裡。但我們都選擇,再一次出發。
如果你現在還是害怕游泳,或是想參加三鐵卻卡在游泳這一關,我想跟你說:
「請試著放下完美主義,勇敢面對你的焦慮、恐懼」
先承認害怕沒關係,接著一步步找出問題、想辦法解決它,你就能往前走一點。
我可以,你也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