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塵無住
註:前文換房間重新刊登
忙碌,是這個世代的標記;過勞,不只是電子新貴的專利;金錢,成為追求成就的目標;手機,是每個人的親密伴侶。這時代跟著流行時尚走就對了,不是嗎?喔!有什麼時間,人們會靜下來看看自己的臉,摸摸自己的心?
我們有多少時候沒在無光害的靜夜看天上的銀河了?康德的墓誌銘寫著:「在我頭上是浩瀚的星空,在我心中是道德的法則。」聖經詩篇第八篇三至五節說:「我觀看神指頭所造的天,並神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甚麼,祢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祢竟眷顧他?祢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 這兩處話無非都是告訴我們:人生活在世界上,存活在宇宙中,不只是肉體物質的事,更是心靈的事。靜下來,是為了有空間時間思考——我為什麼活著?滿足肉體的慾望外,還有什麼其他的?想想:肉體是由億萬細胞連結而成,同時細胞不斷更新,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為什麼要因循苟且?細胞又是原子與分子構成,由生物學或物理學生化學來說,人就是物質,過了今生就無來世,我們要在乎什麼?
金剛經中有言,「微塵無住」,引申出來,就是芸芸眾生如同空中微塵,本身並不重要,而是要參透生命活著的意義,不只是外表的法相,更應看重永恆的事情。所以,眾微塵在大世界是所有人,在小宇宙是自己一個人的身子,只有看清自己在世界上不過是一粒原子一粒分子,沒有一定要滿足這微不足道的身子看為重要的事。無住,就是沒有固定的形式——不要說自己一定要成為怎樣的人,一定要有什麼成就,一定要有什麼車子房子妻子孩子。
同樣在聖經詩篇六十二篇九節說到:「下流人真是虛空;上流人也是虛假;放在天平裡就必浮起;他們一共比空氣還輕。」空氣仍是由分子組成,人從純物質而言,若沒有想像反思,其物質價值就是比空氣還不如。因而,微塵無住,就是要把人的價值脫離由物質來決定,而是交由心靈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