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的經歷
小明在10前年,他下定決心要存錢,每個月存2萬元,10年後終於存下240萬元,加上銀行利息,總額大約246萬元。看起來似乎很有成就感,但如果這筆存款是為了存下買房頭期款,存款利息相較於房價漲幅,整整差了數十%,代表小明要買房,現在所需的頭期款,早就比當年多了幾十萬。
但是這10年,如果小明把這些錢投資在股票型ETF,報酬率則會超過50%以上,甚至翻倍。最後結果是,同樣存錢,放的位置不一樣,結果竟然那麼多。

0050定期定額10年總報酬

0056定期定額10年總報酬
■存錢不等於變有錢的殘酷真相
跟小明一樣,很多人以為,只要努力把錢存在銀行,日子久了自然會變有錢。但真實情況卻很殘酷,帳戶上的數字雖然增加,可是購買力卻在默默縮水,這就是所謂的「通膨陷阱」。
10年前,你覺得100萬元是一筆龐大的數字,能夠買下一台進口車,還能剩下一些錢買保險。但如今,同樣的100萬元,在原料、人事成本年年提高下,只能買到國產車。換句話說,你的錢「帳面上沒少」,但價值卻被通膨吃掉了。
■存款利率跑不贏物價上漲
我們從台銀定存歷史數據來看:
2014年台灣銀行1年期定存利率約 1.3%;
2016~2021年間,甚至低到 0.7% 左右;
2024年升息後,才回升到 1.6%-1.7%。

台銀定存利率歷史走勢
聽起來有點利息進帳好像還不錯,但把它跟通膨率一比就輸了。根據主計總處數據,台灣CPI從2014年的94上升到2024年的108,11年間物價漲了約15%。

主計處CPI歷史數據
也就是說,你的錢存在銀行,不僅沒有真正增值,還在「慢慢變薄」。
如果不看數據,從日常生活消費也能體會:
便當價格:
2014年台北市平均一個便當70元,2025年已經來到90-120元。
咖啡價格:
2014年星巴克大杯拿鐵約110元,如今要150元。連超商咖啡也從40元漲到60元。
這些數字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錢乖乖躺在銀行裡,遠遠追不上生活開銷的成長速度。
■存錢重要,但不是理財
但我想說的是,存錢不是錯,存錢是理財基礎,如同蓋房子要把地基做好一樣。但如果只停留在存錢,那麼錢會隨著時間「默默縮水」。
要想真正保護購買力,甚至讓資產成長,就得必須跨出下一步,「投資」。不管是股票、ETF、債券、房地產,都是能夠抵抗通膨的工具。
■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放著睡覺
當你意識到「銀行利率<通膨率」,你就會明白,光存錢是不夠的。錢如果只是躺在帳戶裡,它就像在慢慢消失。真正的財富增長,關鍵在於把錢放到能夠增值的資產上。
所以,當你還在跑銀行存款時,可以問問自己?這些錢,如果放在銀行10年,10年後還能買回現在同樣的東西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是時候開始學習投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