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讓我改變了什麼?
剛踏入社會時,我對投資理財的認知幾乎是零。每個月領到薪水,扣除基本開銷,能與存錢扯上邊的就是銀行活存。直到有一天,當我翻開「有錢人想得和你不一樣」這本書後,「金錢藍圖」這個思維震撼到我,並開始思考,如果要改變人生,就得改變我的未來藍圖。
持續閱讀後,另一段話也刻畫在我心裡:
「財富的積累,不是從第一桶金開始,而是從第一個正確的觀念開始。」
這句話讓我意識到,投資理財的起點,其實不是股票、基金,也不是ETF,而是腦袋裡的思維模式。
於是,我開始大量閱讀與金錢有關的書籍,並嘗試把書中的觀念套用到生活中。結果,連續幾年的投資,除了讓資產持續穩定向上,還養成了穩定投資的習慣。
我想跟你分享改變我金錢觀的5本書,它們的價值遠遠超過書本的價格,甚至可以說是我財務人生的轉捩點。
■TOP5:金錢超思考
這本書的核心觀念是:
「我們對金錢的看法,深深影響我們賺錢與用錢的方式」。
書中強調,理財不只是數學公式,更是一種心理遊戲。很多人明明收入不低,卻始終存不了錢,原因在於他們對金錢的認知被限制住了。
作者教你從「思維層面」重新審視金錢,例如學會問自己:這筆花費是否真能讓我更接近理想生活?
對我來說,這本書幫我打破了「努力賺錢就會變有錢」的迷思,因為真正的致富,從來都是先想清楚,再行動。
■TOP4:致富心態
這是一本結合投資與心理學的書。作者摩根·豪瑟指出,投資的最大敵人不是市場波動,而是投資者自己的情緒。他用許多真實故事提醒我們:耐心與長期思維,比短線追漲殺跌更重要。
書裡的一句話深深打動我,「財富是你看不見的東西」。意思是,真正有錢的人,不一定開名車、穿名牌,而是默默累積資產、控制開支。
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調整投資節奏,不再因市場漲跌影響情緒,而是把重點放在長期複利的力量上。
■TOP3:納瓦爾寶典
這本書不是傳統的理財書,而是一本人生策略指南。納瓦爾·拉維坎特是一位矽谷創業家與投資人,他主張「先投資自己,再投資資產」。
書中提到兩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觀念:
1.專注培養「可複製的技能」,例如寫作、溝通、分析,這些能力可以一再為你帶來價值。
2.用槓桿創造不對稱回報,不只是金錢槓桿,還包括人脈、科技、知識。它讓我明白,理財不只是賺錢工具,更是人生規劃的一部分,當你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金錢自然會找上你。
■TOP2:富爸爸窮爸爸
這本經典理財書影響了全世界無數人,也包括我。羅伯特·清崎用「窮爸爸」與「富爸爸」兩種思維做對比,告訴我們資產與負債的差別。
很多人以為房子、車子是資產,但如果它們不會為你帶來現金流,反而需要你每月付出成本,那它們就是負債。這本書徹底改變了我看待金錢的方式,我開始評估手上的每一項花費:它是讓我更自由,還是讓我更被束縛?
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不要只為錢工作,要讓錢為你工作。
■TOP1: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這本書給我的震撼最大。
作者哈福·艾克指出,財富的差距,來自思維的差距。窮人的思維是「我買得起嗎?」;有錢人的思維是「我要怎麼做,才能買得起?」
他還談到「金錢藍圖」的概念——我們對金錢的態度,多半源自原生家庭與過往經驗。如果不先改變這張藍圖,就算賺再多錢,也可能因錯誤的用錢習慣而失去。
讀完後,我開始有意識地「重新編程」自己的金錢觀,設立更大的財務目標,並訓練自己看到機會,而不是只看到風險。
■投資先從投資腦袋開始
這5本書,就像為我建立了一套「金錢操作系統」。它們讓我明白,投資理財不只是關於數字與報表,而是關於思維、習慣與選擇。
對小資族來說,起點也許不高,但思維的高度,決定了你未來能走多遠。
是要「先投資你的腦袋,再投資你的口袋」。
因為當你擁有正確的金錢觀與思考方式,賺錢、存錢、讓錢增值,都會變得自然又可持續。

小資族必讀投資理財書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