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真之中,最後一次散發靈光——《鏡:KAGAMI》的新感知形式與技術隱喻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鏡:KAGAMI》
演出|Tin Drum、坂本龍一
時間|2024/03/17 20:00
地點|國家戲劇院舞臺

隨著技術的演進,人們對於藝術的感知方式總是不斷改變。在繪畫盛行的時代,觀賞者能慢步調地端詳畫布,但在電影出現之後,人眼開始要追趕流瀉不止的影像;留聲機與廣播的普及,讓人注意到樂音與噪音的區別,也促使後者進入了聲響美學的範疇。從手工藝時代進展到工業時代,已有不少論者指出其中的藝術感知變化。那麼,當代如虛擬實境(VR)、混合實境(MR)等最新的視覺技術,又帶來了怎樣的嶄新感知形式?就目前的技術條件而言,它有哪些能夠做到或無法做到的事?

導演托德・埃克特(Todd Eckert)和混合實境開發團隊Tim Drum,於2022年末拍攝了作曲大師坂本龍一的鋼琴演奏,並打造出虛擬音樂會《鏡:KAGAMI》,讓人們透過MR裝置親炙已故大師的風采。這樣一場投入最前沿科技的展演,或許是反思上述問題的絕佳機會。

展覽與演奏

整個展演分為兩個部分:展覽以及演奏。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我們踏上國家戲劇院舞臺,先是穿過由好幾層白幕構成的廊道,走進了展覽區。牆上掛著坂本龍一年輕時的留影,其中一隅放映著紀錄片《坂本龍一:終章》(Ryuichi Sakamoto: Coda)的片段,展示著他探訪冰川、採集自然聲響的過程。同時,空間迴響著和諧的氛圍音樂,代表了坂本中後期創作的轉向。

轉引自表演藝術評論台/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轉引自表演藝術評論台/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經過一段時間,我們被帶往舞臺中央,坐定於一個大圓形的座席區,並由工作人員協助配戴MR裝置。於是,透過穿戴裝置,在舞台的最中央,我們看見了一個熟悉而削瘦的身影——已故的坂本龍一,化身虛擬影像,彈奏一首首他最經典的作品。在演出過程中,觀眾可起身隨意走動,影像則隨之旋轉、拉近拉遠;樂音則來自舞台上方,隨著位置不同,能聽到左右手的不同細節、踏板的細微雜音,甚至是坂本的呼吸。許多觀眾或站或坐,用各自喜歡的方式欣賞演出,沈浸在自己與教授二人的虛擬世界之中。

根據製作團隊所述,坂本和鋼琴的影像是透過動態捕捉、後製成像而成,換句話說,是由電腦運算、繪製、建構的成果【1】。實際看來,影像有著難以忽視的後製痕跡,和真實人物有著不小的差距,這多多少少是令人失望的。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能感受到製作團隊的熱心與誠意:我們看見坂本的髮絲飄動、細微的表情變化與手指顫動,看見每首曲子搭配的不同視覺特效,如〈Aoneko no Torso〉的陽光、〈AQUA〉的點點星光⋯⋯。當然,當教授彈奏最知名的〈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與〈The Last Emperor〉,熟悉的旋律響起,很難不讓人淚腺失守。最後,演奏會結束於紀念導演貝托魯奇的〈BB〉。

數位技術對於參與者的賦權

以下要思索兩個問題:第一,《鏡:KAGAMI》作為一部MR科技作品,它在什麼意義上帶來了新的感知形式?換言之,一樣的樂曲,透過家用音響聽、在電影院觀賞或藉由MR欣賞,後者的獨特性何在?第二,我們為何而哭?如果如導演所述,《鏡:KAGAMI》「不是一場紀念音樂會,並非關於他的死亡」【2】,那我們還為什麼感傷呢?這和技術條件本身有何關聯?

首先是第一個問題。《鏡:KAGAMI》作為一場遊走式體驗,它同時解放了視覺與聽覺——和電影錄像相比,觀眾不再受限於攝影機鏡位以及後製剪輯,而是能自行改變視角,自己決定關注的焦點;和錄音發行相比,觀眾能在不同位置聽見不同的聲道比例、音場空間感與動態。於是,一樣是在欣賞〈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觀眾不再只是感知一首完成的、封閉的作品,而是實際參與了運鏡、剪輯、混音、合成的過程。透過混合實境與聲音景觀技術,觀眾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更是自由組裝感官資訊的能動者(agent)。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筆者私心感到可惜的是,《鏡:KAGAMI》把自己定調為單次體驗的「類」現場表演(它終究是可無限重複的、每次內容都相同的立體錄像),而沒辦法讓上述的優勢更進一步發揮。倘若想要達到更高自由度的、模組化的、數位化的欣賞經驗,那麼它更適合做成某個美術館的常設展品,讓人們任意選擇曲目、不限次數地反覆觀看,每次以不同方式遊走;或許,這樣觀眾也更能包容影像的失真。當然,多買幾場(昂貴的)票也能有相近效果,只是以目前的巡演模式、有限的場次與名額、高昂的訂價策略而言,這並不易達成。

轉引自表演藝術評論台/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轉引自表演藝術評論台/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雜訊、失真與干擾的隱喻

回到第二個問題:《鏡:KAGAMI》明明並不是定調為紀念作品,如何仍然使得我們感傷?這其實再一次關乎當前當前MR技術的特性。

混合實境技術作為混合影像與現實的裝置,它總是有意「製造真實」,使人相信所見為真,但就當前科技而言,這是不可能做到的。《鏡:KAGAMI》也一樣:雖然製作團隊致力打造「坂本龍一本人重返現實」的逼真幻象,但場內的一切細節,反而提醒著我們,所見所聞都並非實體而只不過是再現(Representation)——影像的失真、迴響於舞台的機器噪音、穿戴裝置的重量、音響樂聲和視覺影像的一遠一近、目光偏離鏡片就再也看不見的教授⋯⋯。

於是,我們觸及了《鏡:KAGAMI》最曖昧的地方:製作方不希望這場演出變成紀念音樂會,但演出中的所有雜訊、失真與干擾,卻讓我們一再想起,這場演出是關乎一位逝去的大師。引用我的朋友的話:「影像中的瑕疵和雜訊,讓這場音樂會像是穿梭時間,從過去來到現在」——因為雜訊的在場,我們總是意識到意識到坂本龍一的不在場,意識到他已成過去,使我們感傷。雜訊不只是單純的干擾,它本身也承載著訊息,記載著故事。這並非我們過度浪漫的幻想,而是內在於作品之內的技術隱喻。

轉引自表演藝術評論台/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轉引自表演藝術評論台/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失真影像中,最後一次散發靈光

也許有一天,實境技術會進步到,我們再也無法區分幻象與現實,每一位逝去的音樂家都栩栩如生地重返現世,到了那麼一天,也許我們不必再感傷,也可能失去了感傷逝者的能力;但是,筆者也相信,技術永遠也有懷舊的、紀念逝者的一面。如同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當年對於攝影術的評價:

在獻給遠遊他方或者去世的親愛者的紀念性儀式中,影像的祭儀價值找到了最後的棲身之處。在人的瞬間表情裡,古老的相片最後一次散發靈光。【3】

而在《鏡:KAGAMI》的所有失真、雜訊、干擾之中,坂本龍一的立體影像也散發著微弱的、最後的靈光。

注解

1、導演於活動講座中的說明。講座內容可參考社群網站上一篇詳盡的筆記:Facebook

2、見電子版節目單頁4。

3、班雅明著,林志明、許綺玲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68–69。


*原文刊載於表演藝術評論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音樂,劇場,思考|采騰的藝文隨筆
0會員
4內容數
顏采騰,音樂文字工作者,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台駐站評論人。專長音樂美學、古典音樂、批判理論。 這裡紀錄了我的音樂評論、各類思索與隨筆。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黑白攝影,一台鋼琴,一張椅子,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幾盞燈,幾支收音麥克風,沒有任何一句言語。因為要說的都在旋律裡,以及空央音拍攝的那張臉孔,我們所熟悉的坂本龍一臉孔。
Thumbnail
黑白攝影,一台鋼琴,一張椅子,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幾盞燈,幾支收音麥克風,沒有任何一句言語。因為要說的都在旋律裡,以及空央音拍攝的那張臉孔,我們所熟悉的坂本龍一臉孔。
Thumbnail
阪本龍一是一位叛逆的音樂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配樂作品。除了音樂,他還涉略哲學、電影、日本能劇、裝置藝術等各種領域。即使在生病期間,阪本龍一仍然投身於他熱愛的工作中,直到最後一刻。這本書是他精彩一生的總結。
Thumbnail
阪本龍一是一位叛逆的音樂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配樂作品。除了音樂,他還涉略哲學、電影、日本能劇、裝置藝術等各種領域。即使在生病期間,阪本龍一仍然投身於他熱愛的工作中,直到最後一刻。這本書是他精彩一生的總結。
Thumbnail
坂本龍一在臨終前「其實很想活下去」—— 這讓我反省藝術家擁抱世界的能力。沒有世界,藝術家無法挪用經驗投射於創作,或借由創作與世界溝通⋯⋯拿著熟悉、喜歡的溝通工具,與親眼目擊惡發生的世界,帶入真善美。
Thumbnail
坂本龍一在臨終前「其實很想活下去」—— 這讓我反省藝術家擁抱世界的能力。沒有世界,藝術家無法挪用經驗投射於創作,或借由創作與世界溝通⋯⋯拿著熟悉、喜歡的溝通工具,與親眼目擊惡發生的世界,帶入真善美。
Thumbnail
「我已經沒有體力辦現場演奏會了,這可能是最後一次用這種形式演奏給各位觀眾看。」對世界而言,對我而言,墜落的蝴蝶是坂本龍一的化身,可離開了肉身的教授,其音樂與哲思,都將是超越時間的,如山間飄盪的白雲。只要抬起頭,無論是朝陽還是落日,月滿還是月缺,都將恆久存在。
Thumbnail
「我已經沒有體力辦現場演奏會了,這可能是最後一次用這種形式演奏給各位觀眾看。」對世界而言,對我而言,墜落的蝴蝶是坂本龍一的化身,可離開了肉身的教授,其音樂與哲思,都將是超越時間的,如山間飄盪的白雲。只要抬起頭,無論是朝陽還是落日,月滿還是月缺,都將恆久存在。
Thumbnail
感動能深存千萬年,但電池可沒那壽命。
Thumbnail
感動能深存千萬年,但電池可沒那壽命。
Thumbnail
藝術千秋,人生朝露——《坂本龍一:OPUS》留下配樂大師坂本龍一的最後一舞,同時也在世人心中成為永恆。
Thumbnail
藝術千秋,人生朝露——《坂本龍一:OPUS》留下配樂大師坂本龍一的最後一舞,同時也在世人心中成為永恆。
Thumbnail
「藝術千秋,人生朝露。」是坂本龍一的訃告中,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在 2020 年二度罹癌後,他便和 Todd Eckert 著手打造這部 MR 虛擬實境演出作品《鏡:KAGAMI》。滿月蝕滅以後,如何延續藝術?始終是坂本龍一從未放棄探討的命題。
Thumbnail
「藝術千秋,人生朝露。」是坂本龍一的訃告中,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在 2020 年二度罹癌後,他便和 Todd Eckert 著手打造這部 MR 虛擬實境演出作品《鏡:KAGAMI》。滿月蝕滅以後,如何延續藝術?始終是坂本龍一從未放棄探討的命題。
Thumbnail
人生一瞬,藝術千秋;大師行遠,餘音猶存。 電影配樂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大家應該有在網路上看過一些趣味影片,把電影片段配上不同的音樂或歌曲,就會營造出截然不同的情感氛圍與戲劇張力,音樂比影像更能營造氛圍、帶動情感,不必透過色彩、語言、運鏡,音樂就能直直的通往人心。
Thumbnail
人生一瞬,藝術千秋;大師行遠,餘音猶存。 電影配樂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大家應該有在網路上看過一些趣味影片,把電影片段配上不同的音樂或歌曲,就會營造出截然不同的情感氛圍與戲劇張力,音樂比影像更能營造氛圍、帶動情感,不必透過色彩、語言、運鏡,音樂就能直直的通往人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