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屬於典型熱帶沙漠氣候
常年受到副熱帶高壓帶控制,氣候極度乾燥炎熱,年降水量普遍不足100毫米,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地區之一。
夏季地表溫度可以達到70~80℃,極端高溫記錄曾經達到58℃。
晝夜溫差大,高地地區冬季會出現霜凍甚至冰凍。沙漠涵蓋埃及、摩洛哥、蘇丹、11個國家大部分地區,
常駐人口約200萬人左右,主要是依賴綠洲水源生存的遊牧民族和定居居民。
由於環境極度惡劣,人口分佈非常稀疏,
西部撒哈拉地區2025年人口約60萬,人口成長率約1.7%,以年輕人口為主。
主要族群包括柏柏爾人、圖阿雷格人、摩爾人。
柏柏爾人是撒哈拉地區最古老的原住民族之一,
傳統上多為游牧民族,生活在沙漠邊緣的綠洲和山地,使用柏柏爾語。
文化中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習俗和語言,隨著歷史發展,部分柏柏爾人逐漸阿拉伯化。
沙漠地區的信仰主要以伊斯蘭教為主,尤其是在沙漠北部和周邊國家,這與阿拉伯文化有著深遠影響。
西元7世紀伊斯蘭教傳入非洲,撒哈拉及周邊地區逐漸成為伊斯蘭教的重要傳教區域。
以南的地區,儘管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廣泛傳教,
但傳統非洲的宗教信仰秉持祖先崇拜、自然神、巫術元素,
許多信徒即使改信了伊斯蘭教、基督教,道德觀念和生活習俗仍屬於傳統宗教。
約1萬年前,撒哈拉曾是一片濕潤的熱帶草原和森林,擁有河流和豐富的動植物,
古人在此留下大量岩畫,描繪水牛、象、河馬動物。
大約6000年前,撒哈拉是可以提供放牧的大草原,
約5000年前開始逐漸乾燥,最後變成現在的沙漠。
因為水資源的減少導致古文明消失,居民被迫遷移。
主要是因為副熱帶高壓帶的盛行,北緯20到30度的亞熱帶高壓帶,帶來乾熱下沉氣流,
使地區長期缺乏降雨,形成乾燥沙漠。
早期穿越撒哈拉沙漠到達其他地區很艱難,主要依賴自然地理條件和馴養駱駝成為交通工具。
駱駝的馴養大約始於公元3世紀,尤其是柏柏爾人利用駱駝,使得穿越沙漠形成有限的貿易和遷徙路線。
駱駝耐壓力、耐旱耐熱,大大改善了沙漠中的交通條件。
駱駝可以連續不吃不喝15到30天左右
駝峰內儲存的是脂肪而不是水,脂肪代謝可以產生水分和能量,維持駱駝在缺水時能提供養分。
駱駝表面皮膚幾乎沒有汗腺,能減少表面水分蒸發。
呼吸時鼻腔內壁能回收呼出的水分,使得他們不那麼擅長小便,也是進一步節約水分排泄的身理機制。
駱駝能夠在缺水情況下持續行走數週,適合穿越無水沙漠地帶。
駱駝的一天行走距離通常可以達到40英里(約64公里),
而且能連續行走4天,可以乘載約180公斤。
雙峰駱駝一天可以行走約50公里,速度每小時3~5公里,適合長時間負重行走。
單峰駱駝速度比較快,騎乘時可以維持每小時13到16公里的速度長達18小時。
在沙漠的一杯水值千金,沙漠地區降水量很少,水資源極度匱乏,幾乎沒有自然水源,
水很難被補充和儲存,導致水成為稀缺資源。
高溫環境使得水分迅速蒸發,地表的水難以長時間存在,
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因此在沙漠中「水」的價值極高。